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福建侯官人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于世丨鱼说榕城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又可以说他“誉满杏林”。古代有一位名医,他与华佗、张仲景齐名于世,他就是福建侯官人——董奉。

    据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学科领域上,华佗擅长外科、张仲景精于内科、董奉亦医亦道,后人称之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曾任侯官县小吏,晚年到庐山下隐居,《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据晋代陈寿《三国志》记载,董奉“居山而不种田,日为人治病”。隐居于庐山下,并不种田,为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人治病,却有一个独特的规矩:治病不取分文,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多年以后,治愈者不计其数,所种的杏树已有十万余棵,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春季花开似海,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果沉甸甸、黄灿灿。

    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杏子熟了以后,董奉贴出告示,凡来购买者一律只用稻米交换,一石杏子换一石稻米。他除了用杏来换取稻米维持生活外,还救济贫苦的老百姓和接济旅途上断了盘缠的路人,而且还回收杏仁入药。

    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还进一步演绎说:山中的飞禽走兽都游戏于杏林之下,如同人来帮助整治管理一样,一年到头杂草不生。杏子熟后,董奉就在杏林中搭建一个谷仓,凡有买杏之人都不必告诉他,只要将带来的稻谷倒入粮仓,自己取走相同容量的杏子就可以了。曾有一人“置谷少而取杏去多”,林中群虎便怒吼而追之,吓得他跌倒路旁,待回到家中,剩下的杏子竟和送去的稻谷一样多。

    “杏林”故事经千秋流传,久而久之,“杏林”一词便成为中医界的誉称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

    董奉去世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福建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如今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境内的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

    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人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如今在董奉的老家,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来源丨《福州日报》、网络等

    责编|庙小妖风大

    校对丨古力波

    该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如侵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单字解释: 福 建 侯 官 人 董 奉 与 华 佗 张 仲 景 齐 名 于 世 丨 鱼 说 榕 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