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看懂秦末一个“字”的兴衰,就看尽了谋圣张良三次离开刘邦的一生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刘邦由泗水亭长到汉高祖的转变中,“汉初三杰”功不可没,张良以谋略才智赢得了刘邦的赞许,也在后世留下了“谋圣”的传奇。许多人说张良最终离开刘邦,是看清了刘邦对功臣的猜忌,其实不然,张良一生只在为一个“字”而活,为了它,张良曾经三次抛弃伯乐刘邦,甚至最后永生不见。“士为知己者死”,是什么使张良一生心心念念,愿意背弃相知之情的呢?

    五朝韩相,一生韩人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张良就是如此,支撑他纵横天下的只是一个信念。复国之梦就是他挥斥方遒全部的动力,看懂了秦末的“韩”字,就看懂了张良的一生。他有着显赫的家世,爷爷是韩国三朝宰相,父亲继任两朝宰相,直到他一切都变了,韩国灭了,他的家毁了。

    青年的张良满腔热血,一身书生意气的走上了复国之路。面对横扫六合的嬴政,他满怀信心,无畏无惧。青年的张良认为:就是嬴政害的他家破人亡,除掉了嬴政,韩国就可以复国。此时的他还很稚嫩,想了就去做了,博浪沙一声铁锤的巨响,震惊了刚刚平静的天下。张良和大力士失败了,但他刺秦的义举再次搅乱了一个时代。

    失意的张良走在路上,苦苦思量复国之策。桥上一声漫不经心的声音惊醒了他:“小子,把我掉下去的鞋子捡上来”。捡来鞋子的他,又听到了一句“给我穿上”,他照做了。老者对他很满意,约他相见,赠予了他一本叫做《太公兵法》的书籍。此时的张良,才明白了什么叫做纵横天下的资本,复国它比博浪沙的铁锤更靠谱。

    一离刘邦,为韩一字

    研习过《太公兵法》的张良,自己掀起了复韩大旗。可是迟迟难以成事,让张良看清了自己没有英主之才。直到刘邦的出现,为他点亮了人生的全部。一个满腹韬略,一个胸怀大志,刘邦的出现,让张良有了追随一生的想法,他是良真正的伯乐。

    在张良辅佐下,刘邦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可在起步的关键时期,张良选择了第一次离开刘邦。他到了当时实力最强的项梁军,说服他扶持韩王成复国,项梁允许了。张良从未像那时如此开心过,他再次有了国与家。

    韩国让他魂牵梦绕,韩王成却让他有志难伸,韩国迟迟打不开局面。张良无奈选择自己跟随刘邦,留下韩王成驻守旧都,功成之后,凭自己的功绩为韩国争取生存的空间。

    二离刘邦,为韩一字

    在刘邦军中,张良大才风范尽显,从劝降南阳太守起,一路到咸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战战之始也”,他用卓绝的智谋做到了。先入咸阳,张良为刘邦取得了封王的政治基础。刘邦沉迷于秦宫旧苑时,他劝刘邦“约法三章”。

    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军,张良劝说并陪刘邦奔赴鸿门赴宴,利用故交项伯化解灭亡之危。最终,先入咸阳的刘邦成为了汉王,奔赴川蜀之地。在刘邦最失意的时候,张良再次选择离开。不是畏惧前途,而是心念韩国。临行前,张良劝说刘邦焚毁栈道,争取休养生息的时机。

    可回到中原的张良,听到了韩王成的死讯。他的王怀疑他了,选择投奔项羽,而张良的奇谋,最终使项羽恼怒的处死了韩王。万念俱灰就是张良当时的心境,项羽亲手把张良再次推到了刘邦的阵营。

    三离刘邦,世间再无韩与良

    杀死了韩王成的项羽,让张良恨之入骨。刘邦积蓄的大军和汇集的诸侯联军,彭城一战,被项羽3万铁骑,打的溃不成军。面对惊慌失措的刘邦,张良进献了挑拨英布、彭越等人的妙计,史称“下邑之谋”。这一奇妙构想也成为了拖死项羽的致命计谋,韩信、彭越、英布、刘邦等人全部成为了项羽的敌人,与天下为敌的西楚霸王在乌江悲壮的离世了。

    刘邦投桃报李,对于张良带来的韩王信很是重视,并让他重登王位,张良再次复兴了韩国。不同于当初昏聩的韩王成,韩王信得到了张良的认可,他骁勇善战、有英主之资。可惜登场的时候晚了点,只能追随刘邦攻击项羽,立下将相之功。

    公认的说法是张良看清了刘邦猜忌功臣,选择隐退,其实韩王信最后的遭遇才是张良离开的真正原因。张良是有自信立足朝堂的,大汉建立之后,他建议刘邦定都长安,一座千年古都自此繁华。甚至在许多人忌讳的立储问题上,张良也没有回避。在吕雉的哀求下,他献策请出“商山四皓”,刘邦见众望所归,才决意立刘盈为太子。

    这样意图“治国平天下”的张良,会为一己之安危离开庙堂吗?答案是否定的,危险可以吓退儒生,吓不倒张良,他有博浪沙刺秦皇的气魄。能让他心凉的,只有最牵挂的韩国。

    刘邦以韩国封地离长安过近为由,将韩国由中原迁到了当时与匈奴交界的山西北部地区。韩国虽然国土大了不少,却时刻有灭国之危。由于国力孱弱,骁勇善战的韩王信都被迫多次向中央求救。可等来的不是援军,是朝廷的征伐。韩王信仿佛明白了些什么,率军投降了匈奴,多次复仇,并于公元前196年战死。

    而张良最后的记载,就是在公元前197年献策维护刘盈太子之位,第二年韩王信战死,张良彻底离开庙堂,游历天下。张良的一生就是在为一个“韩”字拼搏,哪怕与刘邦相遇相知,他为了韩国也先后三次离开。而韩王信的身死,昭示着韩国复国再无希望,张良纵横天下的雄心彻底熄灭。他永远的放下了《太公兵法》,陪伴张良后半生的是黄老之学,张良与韩国自此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

    “谋圣”张良一生都在谋划复兴韩国,可纵使他满腹韬略,穷极一生,最终也没能复兴韩国。关键所在,他只是一个人,最多是一个经纬之才,一国重担岂可加于一人之身?在我看来,隐居山林的张良才是最苦楚的人,他永远忘不掉复韩的执念,“经与纬”是这类人生命全部的意义。先生仙逝之后,地上的《兵略》就是最好的证明,山水容不下他的心。

    参考资料:

    《汉书.高帝纪》、《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陈王周传》

    单字解释: 看 懂 秦 末 一 个 字 的 兴 衰 就 看 尽 了 谋 圣 张 良 三 次 离 开 刘 邦 的 一 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