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晋书》里司马懿评价“亮志大不见机,多谋少决”,该怎么解释?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这句话记录于《晋书》。而同样记录于《晋书》,司马懿也评价过诸葛亮“观之,天下奇才也!”这又该怎么解释?难不成宣王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又或者,40年代重庆会晤,凯申评价德胜说,“此人难成事,不妨我大业,假时,断不能逃此掌之一捂!”对照三年之后的结果,又该怎么去解释?

    若要扯军事评价,为什么不用同位军事家如李世民、岳飞、李靖、朱元璋的评价,而单单去使用一个对手的评价?唐太宗对这2人就给出过定论。

    (懿)既举兵西向……而又请战千里,返军壁垒,未敢争锋,生恐其实,死惧其虚。故良将之道,失矣……

    意思是,你司马懿手握重兵,为啥闭门不敢野战?将在外,出兵为啥要找千里之外的曹睿请示?武侯活着的时候怕被收拾,死了也要被虚晃一枪,被西北老百姓讥讽为“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同样出自《晋书》)又该怎么解释?这是打的啥猥琐仗?

    还有。

    以及李商隐、杨万里、苏轼、陆游等等。这些人涵盖了上下千年的君主、庙堂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思想学家等等。

    都出生于罗贯中之前,他们都没读过《三国演义》,唐宋也比明代更近于三国。如此统一的认知却被现代黑子们讥讽为:演义过分,正史普通?

    司马懿给出这条评价的语境是给司马孚回信时说的。全文是:

    其语境是:

    司马孚:大哥,跟那个叫诸葛亮过招了,你整得咋样啊?

    司马懿:这个问题呢,其实属于应该重视的问题了不是。毕竟这个诸葛亮也是有点水平的,我以前遇见这种水平的人呢,还是我以前遇见的时候。不过诸葛亮也没啥了不起的本事。他有多高的本事呢?也就是有点本事的本事。

    他这个人呢境界很高但没什么运气,这该怎么解释呢?就是我解释的这个解释,比如这个人顾虑很多却又想得很少。易言之,诸葛亮的军事很厉害,但他又没那么厉害。诸葛亮究竟厉害不厉害呢?我觉得还算有点厉害。

    然后诸葛亮的十万军队有多少呢?我觉得应该在十万上下吧。因此就算他有十万人,也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为什么说是在我的掌握之中了呢?因为就是在我掌握之中呢。那么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击败他呢?也就是在我击败他的那个时候……

    司马孚:……如雷贯耳!

    同样记录于《晋书宣帝纪》:

    亮屡将战,帝不出而馈女子服饰,帝愠,请天子以出战,未允。后亮再战,帝欲出而对之。恰天子使节至,遂止。

    时姜维叹言:使节至而未出矣。亮曰:本无意战,徒止众人耳目也。将在外而君令之不受,焉有千里而请战耳?

    还说孔明“志大而不见机”,自己甘受妇人之辱,为何要把责任推到曹睿身上?

    实话实说,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还是很强的,历史上最拿得出手的三次作战。一次是请奏拿孟达。明面上请示天子按程序来。其实千里出兵,一战而下,迅速平定了叛乱。

    二是运筹定辽东。大军正面出击,奇兵疾出辽水,围而歼之,一正一奇,统御娴熟。三是三叛灭王凌。叛将假报南方有事需集结部队。宣王了然于胸明面上不露痕迹,私下却指劲旅直抵城下。

    包括高平陵之变,也是在别人面前装出一副汤水都要侍女喂的地步,暗地里安排亲信四面出击,如雷霆之势把控了庙堂大权。而那些曹魏旧臣刀架脖子了,还以为他是大魏忠臣。要知道,曹爽此时才是负责军事的大元帅。

    总而言之,司马懿的行事风格是迅疾,是猛烈,是出其不意,是洞察一切之后的一锤定音。这样的风格放到别人身上屡试不爽。然而一旦遇见诸葛亮,就熄火了。

    历史上两人只是在4、5伐时正面对垒。1、2、3讨的主帅是曹真。

    1、机动性。四伐。

    《晋书》:时亮军至……帝言: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余用两日行军足以。然而打脸的是,诸葛亮不仅打破曹魏先锋郭淮,还割了魏地的麦子。

    2、洞察力。四伐。

    《汉晋春秋》:帝遣张郃击南围,亮留王平拒之。不克。(亮)自引军逆击之,获甲首三千。还没完。后蜀军粮尽兵退,司马懿又派张郃追击。末了却是——《三国志》:蜀军射杀郃。

    事实上,南围之战是历代著名的化解钳形攻势的战例。凭司马懿再精熟的控兵能力也难以自持,很多人还说诸葛亮只会正兵?

    3、隐蔽性。五伐。

    除了上文取自《晋书》里的穿女人衣服、被死诸葛亮吓跑还要叹服一句“天下奇才”之外,还有《汉晋春秋》:

    众将请出,帝托病不允,部将皆言: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为什么司马懿的军事风格在诸葛亮面前发挥不出来了?为什么从四伐还敢发动攻势发展到后面的“畏蜀如虎”“千里请战”“着妇人服饰”了?很多人说“养寇自重”,那么为何宣王不养孟达、公孙氏和王凌为寇?

    很遗憾,司马懿最重要的荣誉:239年被托孤,249年被任命为大魏丞相,以及他的封地的3分之2,都是在234年诸葛亮去世之后才获得的。那么请问,他养的什么寇?自的什么重?此外,司马懿较诸葛亮更老,他有什么自信比诸葛亮死的晚?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司马懿被诸葛亮玩怕了。他赖以成名的迅疾作风在真正的兵家面前真的不足与小儿辈语。所以,只能龟缩在家里,望着蜀军在魏境来去自如,想割麦就割麦,想射死谁就射死谁了。

    自古以来,地处蜀地窥奥中原者:有成汉、前蜀、后蜀、大西等等不胜枚举,然而除了高祖装大象偷渡成功,唯有诸葛亮时期的蜀汉能对北方形成压迫态势。

    那些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的,也只能在《晋书》这样褒美西晋的史书里寻章摘句,还要被啪啪打脸。岂不可笑?

    《三国志》也是晋代史书,陈寿也是晋臣,客观中立地记录了蜀相的丰功伟绩之后,也只能迫不得已地加上一句:“非其所长欣?”自古史家春秋、阴阳,怎么到这里又不讲道理了?

    华夏的英雄,还剩下几个没被抹黑了?

    单字解释: 晋 书 里 司 马 懿 评 价 亮 志 大 不 见 机 多 谋 少 决 该 怎 么 解 释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