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没读过书的刘邦,写了一首三句话的诗,却比乾隆的四万首诗还经典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说起最流氓的皇帝,刘邦绝对算是当之无愧的,从作为一个“流氓地痞”出身的“开国皇帝”,“混账”的事情可没少干,贪财、好色、不学无术、欺软怕硬,搞得街坊邻里都很讨厌他,后来当了皇帝,位高了,行为才收敛了很多,可就是这么个流氓皇帝,只做了一首诗,区区三句,却成了千古绝唱。

    朋友里并不全是些“狐朋狗友”,也有许多“良师益友”,如萧何、曹参等人,觉得他这样不好,就给他介绍了一个“亭长”的职位,亭长嘛,每天就是管管当地治安,兼管停留旅客,治理一下民事,工作也不算太难,因为刘邦刚好有做“亭长”的条件,当地大大小小的常住居民,刘邦说不认识的,没人敢说认识,又是长年的“地痞无赖”,整个地界儿,他

    所以当上亭长后他混得很开,后来听说吕公家招婿,就跑去凑个热闹,满嘴的“天花乱坠”,吕公却不火,觉得他是有好前途的人,不顾阻拦就去把女儿许配给他,而刘邦也借着吕公的人脉渐渐起家。

    从最初的几千人的民兵,发展到动则十几万人的“汉军”,他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他还得到“楚怀王”赏识:“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甚至觉得“武力出众”的项羽在这点也不如刘邦。

    等到进军“咸阳”,刘邦一改往日“好色贪财”的模样,攻入咸阳,不贪金银,不好“美姬”,懂得忍耐,因为他知道心中有更大追求的事物,就不必为了眼前的“小事物”而乱了阵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期的项羽什么都没有了,在哀叹“是天要亡我”的时候被汉军击败,也因此刘邦宣布登基,建立辉煌古今的“汉帝国”。

    建立“汉朝”后,刘邦并没有获得安逸,因为数年来的战乱,国家早已经是“千疮百孔”的模样,有着太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恢复国家生息,抵御外族的侵扰,甚至本该让他安心的后宫也都有一大档子“破事”,满得他是焦头烂额。

    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哪一个曾经不是为国尽忠的好“栋梁”?可如今呢,先后起兵,想要置这个新生帝国于死地,刘邦算是寒了心,平叛、蛀牙、处死。

    他变得猜忌起来,今天哪家兵多,是不是要去谋反?斩了!今天哪家势大,是不是也要“登顶”,囚了!

    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臣子”心怀不轨,放眼望去,他竟无人可用了,不禁有些悲凉,于汉高祖十二年,作了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想到当初创业的不易,却胸怀壮志意气风发,一路无惧无畏地踏破无数困难,最终抵达了今天的地位,心中不免有些自豪,“父老乡亲们,来看看啊,我刘季出息了,位高权重,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一想到如今却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就开始变得悲凉起来,国家不安定,内忧外患交错,几乎要被推向‘深渊’,他对未来产生了迷茫。

    心中难掩的复杂之意,不经有一些“英雄迟暮”的光景,最后带着遗憾于创作这首诗的一年后去世。

    他在无数英杰中脱颖而出,缔造了一个繁荣的“汉帝国”,见证了它的强大,也见证了它的苦难,这个国家,是他的“宝物”,不愿被人毁坏,不想被人“践踏”,在不断促进了一个伟大民族成型——“汉”,并让“汉”民族有了一个,成为一个强大,有“灵魂”民族的发展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来说,刘邦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高帝纪》《高祖本纪》

    单字解释: 没 读 过 书 的 刘 邦 写 了 一 首 三 句 话 的 诗 却 比 乾 隆 的 四 万 首 诗 还 经 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