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此人一心灭匈奴,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了反面典型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自从汉初,刘邦与匈奴和亲后,接下来的几个皇帝,一直在执行这一政策。但是,这种和平局面一般维系不了几年,匈奴老是背约侵扰边境。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因为国力逐渐强盛,雁门郡马邑豪强聂壹,就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建议,预设埋伏,然后用财利引诱他们前来,将他们一举歼灭。

    于是,汉武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这个计划的可行性。王恢作为提出者,当然是力挺打击匈奴对国家有利。

    但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认为不可轻启战端,不进攻匈奴对国家有利。最后,正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命韩安国">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人,统帅三十多万人埋伏在马邑,准备伏击匈奴。

    然后,聂壹乔装打扮,“逃亡”到匈奴,花钱行贿见到单于,他拍着胸脯子向单于保证,自己能轻而易举的把马邑县令以及县丞的脑袋砍下来,然后迎接单于进城。

    单于一听有利可图,就欢天喜地地答应了。聂壹搞定单于后返回马邑,从监狱里拉出几个死刑犯,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挂在马邑城的城墙上了。

    聂壹派人偷偷传话给匈奴间谍,说:“看见城墙上的脑袋没有?城里的事我已经搞定,就看单于的了。请单于火速进兵!”于是单于率领十万骑兵就冲过来了。

    可能是第一次搞这种事情,没经验,汉军演的有点过火。单于看见漫山遍野的牛羊,却看不见一个放牧者,便心生疑窦,停止了进军。

    通过攻打附近的烽火台,单于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尉史贪生怕死,主动交代了汉军埋伏的地点。

    单于大惊失色,说:“我早就猜到不会有这么好的事儿。”然后命令大军速速回撤。得知消息,汉军也不埋伏了,赶紧主动出击。但是,哪里还有匈奴的影子?

    王恢带着三万人,本来是负责从代地出兵攻打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率领十万大军撤回来了,就没敢采取行动。

    汉武帝对王恢不出兵感到愤怒。王恢辩解说:“我知道不执行作战计划会被砍头,但我的三万人肯定打不过十万匈奴骑兵的,只能白白牺牲三万将士的性命。”

    可是,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的黑锅肯定有人要背啊!何况王恢又是首倡者,于是,汉武帝把王恢交予廷尉审判。

    廷尉判决“王恢避敌观望,应当判处斩首。”王恢见势不妙,赶紧向田蚡行贿一千斤黄金,求他帮忙开脱罪责。

    田蚡通过王太后,向汉武帝说:“王恢力主开战,现在因为行动没有成功就杀了王恢,是为匈奴报仇。”

    汉武帝说:“就是因为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才劳民伤财,如果他打一仗,也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如果不杀王恢,难道要我下罪己诏吗?”王恢见事情无法挽回,就自杀了。

    老实说,虽然王恢有畏战之心,大鹏认为王恢的做法是对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汉武帝就是因为打匈奴拼得太凶,最后把人都打没了。

    但是,汉武帝为什么不愿意放过王恢呢?大鹏觉得理由有三:其一、王恢能击而不击,弄得汉武帝不好向天下交待。

    其二、俗话说得好,军令如山。虽然王恢不进攻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守军令的毛病不能惯,不杀一儆百,以后这仗就没法打了。

    其三、王恢不应该行贿田蚡说情,本来汉武帝就对田蚡专权不满,如果田蚡一说情就能活命,那汉武帝的脸往哪儿搁?

    综上三条,武帝就下了要他命的决心了。可叹王恢,出师未捷身先死,灭匈奴大业只能交给后来人了。

    参考史料《资治通鉴》

    单字解释: 此 人 一 心 灭 匈 奴 可 惜 出 师 未 捷 身 先 死 成 了 反 面 典 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