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民国最大败家子盛恩颐:一夜输掉上海100栋楼,晚年饿死在自家门口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民国最大败家子盛恩颐:一夜输掉上海100栋楼,晚年饿死在自家门口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意思是创业容易守业难,不管你的家庭如何富有,都很难将积累到的财富传过第三代。许多第二代或第三代就已将财富挥霍一空,更有甚者创业者本人就走过了从富豪到贫穷的历程,“富不过三代”变成了“富不过二代”甚至“富不过一代”。

    如果说盛氏家族是近代上海的第一豪门,应该没有人会质疑,只是,曾经“一只手拿着16颗夜明珠”的盛宣怀不会想到,在他之后达到鼎盛的盛氏家族,最终也逃不掉“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颐”字辈是盛宣怀的儿女一辈,如果从盛宣怀的祖父算起,他们是盛氏家族的第四代,如果从盛宣怀算起,他们是盛家的第二代。钱多,女人多,好赌又不善于赌,这是老上海对盛家“颐”子辈的印象,如果从这辈人中挑出一个代表人物的话,那当属民国最大败家子盛恩颐。

    一夜输掉上海100栋楼

    盛恩颐的人生起点是相当高的一—父亲是洋务实力派,老丈人是民国总理孙宝琦,自己又留学英美,母亲庄夫人又是盛府的掌门人。

    按说,他本应该成就一番不俗的家业,但是从小被宠爱惯的盛恩颐,最终成为一个挥霍无度、奢侈成性的公子哥。

    盛恩颐大把砸钱的“豪举”在上海是出了名的。

    海进口的第一部奔驰轿车就是他买的。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他还把车把换成银的,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他的汽车牌照也很有“深意”。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四。所以他的汽车租界牌照是4444,中国牌照是4,这样,别人一看到他的车,就知道是盛家老四来了。

    盛恩颐不仅自己挥霍,还给每姨太太配一幢花园洋房和一部进口轿车,外加一群男仆女佣。但和赌博比,这些都是小菜一碟。

    盛恩颐在赌场上创过的纪录,是一夜之间把北京路黄河路一带、有一百多幢房子的弄堂,整个儿输给了浙江总督卢永样的儿子卢小嘉。

    这样的赌资,恐怕是一般赌徒无法想象的。

    晚年饿死在自家门口

    由于前面三个哥哥均不幸早逝,盛恩颐就成为盛府命根似的人物,盛宣怀也有心培养,把汉冶萍同总经理的职位给了他。但是,金山银山堆里出来的盛恩颐,哪里知道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他整天黑白颠倒,昼寝夜出,不是为工作而是为玩乐。他的儿子曾经这样形容父亲在汉冶萍总经理职位上的做派:“爹爹是躲在烟塌上,一边抽大烟一边批文件的”。

    花无百日红,到抗战胜利前,盛恩颐分到手的家业基本上就败空了,没钱的时候,他就跟过继给三房的儿子盛毓邮要。

    盛毓邮说,最怕爸爸请吃饭,因为他吃完饭一张嘴就要钱,而且数目还不小。

    盛恩颐也想办法挣点钱,那就是上赌桌上试运气,结果还是输多贏少。

    到了晚年,盛恩颐穷困潦倒,他与李鸿章的孙子李厚甫常在街头溜达,走到襄阳公园,两人都想进去坐坐,结果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拿不出买门票的钱来。

    盛恩颐手头本来有不少房产,但是解放后,国家实行土地国有政策,一切私人占有的土地,必须交纳高额地价税,盛家全国各地的房产,因为交不起地税,最后都折算成地价划到了公家的房产簿上,只剩下苏州留园门口的几间盛家祠堂的老房子仍属盛家。

    这成了盛家老四最后的栖息地,最后他凄惨地饿死在了自己家门口。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盛恩颐的二儿子盛毓度还比较争气,他20来岁时留学日本,不仅是个成功的实业家,还是中日邦交史上有贡献的政治家。他经常出席各种社团的演讲会,为中国与日本恢复邦交大声疾呼,故而享有“国士”之誉,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政论家之一。

    1993年盛毓度在东京逝世,遵其叶落归根的遗愿,归葬上海归园墓园。

    结语:

    其实,“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

    究其原因,大体有这样两种:不少富有家族缺乏勤俭精神;对子女教育的失误,像盛恩颐这样的就是个鲜明例子。俗话说:“娇子不如杀子”,对子女的过分娇养只会使他们丧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最终害了他们。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单字解释: 民 国 最 大 败 家 子 盛 恩 颐 一 夜 输 掉 上 海 栋 楼 晚 年 饿 死 在 自 家 门 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