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卧龙与冢虎的第一次精彩对决:诸葛亮到底哪来的底气?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前言公元231年,诸葛发动第四次北伐,此时他面对的对手是司马懿。卧龙与冢虎的第一次精彩对决,就此展开。

    虽然“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蜀汉粮食产量并不低,但是诸葛亮却两次因为粮草问题(第二次,第三次北伐)而退兵,是因为“蜀道难于上青天”,从汉中运送粮草到前线会经历很多崎岖的山道,而古代没有运输机之类的,只能靠人力,所以运粮艰难。为此诸葛亮想到了一个办法,设计出“木牛流马”,勉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

    魏国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且兵多将广,而蜀汉只有“步卒数万”,占有天下九州之地的魏国对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汉有兵种和兵力的双重压制。那么诸葛亮是哪来的底气北伐的呢?

    北伐不可能把兵力全部带上前线,作为进攻方的诸葛亮这次北伐率领的军队是不超过六万的步兵。而做为防守方的魏国因为是本土防守战,可以调动全部的力量去抵御诸葛亮。虽然由于魏国还要面对东吴的威胁,不能调动全国兵力去对抗诸葛亮,但是在西线还是能够集结至少15w以骑兵为主的部队。诸葛亮的北伐,是否真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流牛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三国志诸葛亮传】

    蒲元刀是三国时期最尖锐的兵器,削铁如泥,战场上短兵相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诸葛连弩是诸葛亮设计出的神器,可以远程射击,而且一弩连发,用来克制魏国的骑兵。八阵图是诸葛亮创造的阵法,能够极大提蜀汉军队的战斗力,用于行军、宿营、训练等各个方面。北伐军虽然兵力劣势,但是单兵作战能力可是三国第一,所以诸葛亮才有底气发动北伐。

    魏国的上邽地区,是很重要的粮食产地,魏国陇右守军依靠它作为军粮。诸葛亮围攻祁山,包围贾诩,魏平部,郭淮司马懿急忙去救援祁山。然而诸葛亮真正的目标,在于上邽小麦。然而郭淮却早就预料到诸葛亮会来夺取上邽麦子,提议去布置防守阻止诸葛亮夺取小麦。司马懿同意了郭淮的建议,让郭淮分兵去防守上邽。诸葛亮这边得知郭淮已经抢先一步防守了上邽城,为了割取麦子,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分兵对祁山发起猛烈的攻势,自己却偷偷带领主力部队,跑向上邽城。

    【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资治通鉴】

    而司马懿这边本来在上邽附近,得到诸葛亮强攻祁山的情报,恐祁山有失。又认为诸葛亮已经知道上邽已经做了准备,以他谨慎的性格,不可能敢来上邽。只让郭淮留守上邽,自己率领主力去救援祁山。诸葛亮的主力和司马懿的主力插肩而过。上邽之战,占有局部优势兵力的北伐军很快击溃郭淮,夺取上邽麦区。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资治通鉴】

    当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经占领上邽麦区,军心动摇之际,说了一段话来安抚军心:诸葛亮考虑的多却决断的少,一定会先安置好营塞,巩固好防线,然后才敢割取麦子。我们只要用两天时间连夜追上他就行了。

    【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晋书宣帝纪】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像司马懿说的那样:安营自固,然后芟麦。而是抓紧时间割完麦子就跑路了

    【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晋书】

    众将跑了两天两夜去追逐诸葛亮,却扑了个空,心里都不是滋味。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为了安抚军心,不得不再次贬低诸葛亮:我们跑了这么多久的路,全军都很疲劳,如果诸葛亮知道用兵应该会趁机以逸待劳进攻我们。而诸葛亮却不敢占据渭水和我们决战而选择逃跑,这很好对付啊!

    【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晋书宣帝纪】

    由于诸葛亮夺取了魏军屯田多时好不容易成熟的陇右小麦,又有木牛流马源源不断的运送粮草,此时的魏军,首次面临比北伐军更严重的粮草危机。魏国准备从关中地区运送粮草到前线以应对这次危机,郭淮又出面强征陇右少数民族地区的粮草,才勉强解决粮草危机。当然,这也是迫于无奈,陇右的粮食已经被夺去,魏国从别的地方调来的粮食,一时半会儿也运不来。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长此以往,必将造成民心动荡。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三国志郭淮传】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房玄龄《晋书》

    单字解释: 卧 龙 与 冢 虎 的 第 一 次 精 彩 对 决 诸 葛 亮 到 底 哪 来 的 底 气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