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大多数人对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十分熟悉,又有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加持,虽然有戏剧性的改编,但说到底拉起了人们对于三国故事的兴趣。

    兴趣一浓厚,自然就会有人愿意去研究这一段历史,东汉末年纷争不断,很多故事广为流传。

    但是其实很多人都并不清楚,东汉末年,其实并不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而是四个国家并存。

    这第四个国家是在哪里?

    如果真的存在,为什么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中,没有任何的体现呢?

    不宜入书

    这第四个国家就是燕国,位置在辽东地区,离着中原三国稍微有一些距离。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个国家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牵扯进中原三国的纷争之中,自己发展就不错。

    但是他们的君主并不是多么圣明,原本与三个国家之间没有什么龃龉

    处在中立位置的魏国,并没能维持住自己的中立,还是掺和进了纷争之中。

    当时的燕国君主公孙渊,跟吴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很不错

    但却突然杀掉了来自吴国的使臣,并将吴国使臣的项上人头,交给了魏国示好。

    这一举动,彻底让吴国和燕国之间交恶。

    可魏国也并没有因此就对燕国另眼相看。反而觉得燕国如此做,很可能是故意做戏,背后藏有难以看破的阴谋。

    吴国的敌视,魏国的不信任都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燕国示好的魏国,更是直接派出强大的军队,一举灭掉了魏国。

    因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太短,又对中原纷争局势的影响太小,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罗贯中作为一名小说作者,肯定是为故事服务,但魏国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故事性。

    掺进《三国演义》的情节之中,反而会有些突兀,索性就没有写。

    立国之史

    当年的魏国,也曾经辉煌过,在辽东一带处于霸主地位。

    燕国成为辽东地区的霸主,也是经历了些曲折的。

    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小时候叫做公孙豹,因为受到家人牵连,为了避祸逃到了辽东。

    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最重要的贵人,同姓的义父公孙域。

    义父视他如己出,让原本逃难凄惨的公孙渊,生活再不像以前那般困顿窘迫。

    甚至于他能有后来的基业,也都多亏了义父。

    公孙度也在自己养父的帮助下,走向了仕途。

    但他背后只有势单力薄的公孙域,即便成为了冀州刺史,也遭到了百姓的不满。

    后来,公孙度在好友的帮助下,借着董卓的势力,顺利成为了辽东太守。

    这一次的他一改之前的作风,变得杀伐果断,靠着心狠手辣,顺利在辽东站稳了位置。

    当时辽东有人对他不满,看上去不太安分的时候,他就拿一些大户人家开刀,顺利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更是在董卓死后,自立山头,在辽东建立了燕国,也顺势成为了一国之君。

    燕国境况

    当时位于辽东地区的燕国,本身就位于春秋时期的燕国领土上。

    为了让自立山头建立的政权名正言顺,公孙度也选择了延用以前的国号。

    这样从名义上来看,燕国似乎是早前燕国的传承,也能够让政权更加稳固。

    就像之前说的,原本燕国并没有掺和进中原的纷争之中。

    不仅如此,它的位置,基本上远离了大多数的战乱地区。

    唯一可能对他们造成威胁的,是与燕国接壤的高丽,需要戒备提防高丽的进攻。

    但当时的燕国发展,还是十分不错的。虽说比不上魏国吴国,但面对高丽的挑拨,还是能够轻松应对的。

    明明有能力抵抗威胁最大的族人,又远离纷争,却偏偏走错了路,牵扯了进去,两头不讨好,最终被灭国。

    其实在有关东汉末年的记载之中,除了魏蜀吴之外的独立政权,并不是没有。

    也有一些建立起来的小国,在岁月长河中消磨。

    甚至,袁绍的弟弟曾经做过入主中原的美梦。最终也跟魏国一样,被其他势力更大,能力更强的国家消灭。

    燕国相对而言,比这些国家要好上很多,但也没能在多国之间,保持住自身的独立和完整。

    甚至主动打破了中立的局面,最终被魏国灭掉。

    且不论当时燕国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杀掉吴国使臣的决定。

    作为一个并不足以与之抗衡的国家,这么莽撞行事,本身就是在自寻死路。

    罗贯中在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时,故事的主线自然不能偏离,人物的塑造也应该顺着主线来进行,以保证整个故事逻辑的自洽。

    那么燕国的故事,就显得啰嗦了,不仅与主线没有多大的联系,而且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很困难。

    为了保证整个作品的连贯,作者自然会砍掉多余的枝桠。

    结语

    《三国演义》并不能被当作正史来看待,其中有很多杜撰的情节。

    罗贯中的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在正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增加了一些并不存在的内容。

    小说作品的重点,就在于逻辑和人物。

    《三国演义》在这些方面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能够塑造出如此精彩的人物故事,对于参考的史料也一定是有过透彻研究的。

    更是有很多故事,本身就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通过文学作品让其流传度更加宽广。

    小说中很多关于三国人物的故事,都是有来源的,这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风采。

    燕国的故事,相对而言并不曲折,战争相对而言也没有多么经典的战役。

    人物与其他三国之间更是少有联系,罗贯中删掉也并不意外。

    只是小说终究是小说,要相对东汉末年的史实,有更加清楚透彻的了解。

    不能通过戏剧化的文学作品,而应该去研究正史,从史书中寻找答案。

    但因为小说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因而再去研究这段历史,也是文学作品十分重要的意义价值。

    单字解释: 东 汉 末 年 是 国 并 存 为 何 罗 贯 中 只 写 了 三 国 ? 被 抹 去 的 一 国 很 熟 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