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说一说曹操父子与刀的故事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据汉郭宪《洞冥记》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刀被誉为百兵之胆,乃十八般兵器之一,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五将它排名第四,位列剑前。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礼之所兴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应劭《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因此素有“刀如猛虎”之说。两汉时期,佩刀成为了一种时尚,汉刘熙《释名·释兵》云:“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为刀形,而几刃,备仪容而已。”相比于剑,刀更能彰显英雄气概,曹操对刀情有独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记载:曹操将接见匈奴使者,他认为自己形貌猥琐,不足以显示威仪,就让手下一个叫崔季珪的人代替他接见,自己则手持大刀站立在坐榻旁。过后,他派人去问使者,“魏王怎么样”?使者回答:“魏王仪度非凡,但站在他旁边那个持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呀!”就是这把刀让曹操更加英气勃发,致使匈奴使者认为他比“魏王”更加英武。

    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还是因为一把刀而起的。《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就写了曹操想刺杀董卓,来了个假献刀。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司徒王允等人想除掉他,却苦于没有办法,只有哭。当时还仅仅是个骁骑校尉的曹操,就冷笑:“你们从白天哭到夜晚,又从夜晚哭刀白天,看能把董卓哭死吧。”原来曹操早有刺杀董卓之心,假装投靠他取得信任以图接近。第二天董卓传唤曹操,曹操就佩上从王允那里借来的一把七宝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那里,义子吕布侍立一旁。董卓问“你今天怎么来迟了?”

    曹操说:“我的马不行,所以迟了。”董卓就叫吕布去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等吕布出去,曹操正想动手,又怕董卓力气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寻找机会。董卓身躯肥胖,久坐不得,就侧身向内而卧。曹操见机会来了,连忙拔刀欲刺,不料董卓从穿衣镜中看见曹操在背后拔刀,便转身问道:“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到阁外回来了,曹操忙说:“我得了一把宝刀,想献给相国。”董卓接刀一看,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然是把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骑。”趁机牵马出了相府。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刚才好像是要行刺父亲,被发现了才假装献刀。”董卓说,我也有些怀疑,于是就派人去追,谁知曹操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从此走上了一条反抗董卓篡权的革命道路。

    曹操曾铸百炼宝刀五把,自己使用和送给儿子。曹操《魏武帝文集·百辟刀令》记载:“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馀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将以次与之。”其第三子曹植作《宝刀赋》云:“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百辟刀又名百炼钢刀,取“百炼利器,以辟不祥”之意,“辟”通“避”,即消除、避免的意思。五官将即“五官中郎将”,曹操二儿子曹丕曾任此职。

    据《魏武帝文集·军策令》记载,曹操早些时候,曾经因为亲自动手打造刀而被人讥笑过:“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复能大,何害!’”曹操打一种短刀时,北海孙宾硕讥笑他:“应当想那些大事,你怎么和工匠一起干做刀的小事呢?”他回答:“能干小事才能干大事,有什么害处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的确既能干小事也能干大事。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都非常喜爱刀。曹丕《典论》记载:“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以龟龜,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铗,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重二斤二两,状似龙文,名曰龙鳞刀。”曹丕并作有《露陌刀铭》:“于铄良刀,胡炼亶时。譬诸麟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曹植也曾作有《宝刀铭》:“造兹宝刀,既砻既砺。匪以尚武,予身是卫。麟角匪触,鸾距匪蹶”。作为人文,曹植爱刀,纯属受父亲影响,但缺乏父亲那样与刀融为一体的霸气。

    单字解释: 说 一 说 曹 操 父 子 与 刀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