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赵匡胤黄袍加身留下一个秘密,9位皇帝口口相传,北宋灭亡才真相大白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我们都知道,皇帝若是夺了政权,天下一统后,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除旧势残余,如此达到防止余党作乱,扰乱民生。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杀人达到视如草芥的地步,不仅如此,文武百官,假若在朝堂上有一丝让他不满意,便会将其斩杀丢于宫门前,手段干脆利落,不带有一点含糊。假若生在明朝,就算了当了高官,命却朝不保夕,还不如个小平民来得踏实。但是,宋朝就不一样了,相较于明朝,宋朝就显得仁义多了。

    宋朝可以说是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商品经济和文化创新皆达到一定的高峰,而宋明理学的发展也使得其儒学得到复兴,文官甚于武官,时常会于小酒楼饮酒作赋。百姓尚可作诗一二,最为可贵的是,我们现今熟知的大文人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等,皆活跃于这个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诗词乐园”,怕是很多人都羡慕不来的吧。

    一个国家的开明和鼎盛,取决于一群佼佼者的开化和熏陶,更取决于一个宽宏大量的统治者,赵匡胤如是。尽管赵匡胤是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黄袍加身,但不可否认的是,赵匡胤的政治头脑生来就是为帝王之位而诞生的。从“杯酒释兵权”以及“文以靖国”皆可看出其独特的治国魅力。

    赵匡胤乃一代武夫,早年跟随柴荣征战四方,屡建奇功,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北宋,却并没有推行“重武抑文”的政策,而偏偏反其道而行,主张完善科举,推崇儒学,并对文人加以优待。

    据说他曾在自己的太庙里立下一个誓碑,自己常常于碑前默读誓言,不仅如此,他还告诫子孙将此作为祖训,历代皇帝即位前,必须前来跪拜,谨记祖训,不得违背誓言。几个皇帝也算听话,纷纷照做,因而亦无一人敢越矩,直到金国灭了北宋之后才断。那么这个誓碑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据历史记载,其大概意思有三:

    一为,保全柴氏子孙,非谋逆不杀;二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为,不加农田之赋。

    三句话,将赵匡胤的礼义仁智表现得淋漓尽致。保全柴氏子孙,一可报柴荣提携之恩,二为表夺权之愧,但是若有谋逆之心,恕不宽容,亦表自己的分明态度;不得杀士大夫,表明了自己建朝以来施行的“文以靖国”之策,这也是为何宋朝文人辈出,以及文学艺术达到鼎盛时期的原因所在。第三则表明自己对平民百姓的一个承诺,赋税徭役皆可惹来祸患,需审慎行之。

    9位皇帝在位时也没有敢违背此誓,柴氏后代与宋朝共存亡,士大夫亦没有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诛杀,像我们熟知的苏轼,至多也只是被流放到各个地方罢了,宋朝对士大夫的宽宏,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北宋在这样的氛围下也变得明朗而生动,在历史上,北宋是唯独没有内乱的王朝,其倾覆于外患之手。

    如此看来,赵匡胤的这一举动是值得推崇的,立祖训,警戒后人,亦是一种让国家长久安定的好方法。

    参考资料:

    《宋朝事实》,宋代李攸撰

    《挥尘录》

    《宋史‧本纪第一‧太祖本纪一》

    单字解释: 赵 匡 胤 黄 袍 加 身 留 下 一 个 秘 密 位 皇 帝 口 口 相 传 北 宋 灭 亡 才 真 相 大 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