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卫子夫一生受宠,自缢而死后,汉武帝有过一丁点的后悔吗?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将皇后卫子夫打入冷宫,并告诉她一个消息,竟使卫子夫愤然自杀。卫子夫留遗言:“我侍奉陛下49年之久,如今才知道陛下薄情寡义至此!”说罢上吊自杀,含恨而死。

    卫子夫,西汉武帝时期长安人,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

    卫子夫本是平阳公主家的女奴,其父名史籍不载,她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此外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

    她虽出生于贫寒人家,但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一惊人的美貌,并且从小就在平阳侯府中长大,习歌习舞,受到了良好的教养,且机缘凑巧,在前来为刘彻禊仪式完毕的助兴宴会上,在一队队歌舞如云的美女中,她妩媚动人的相貌使刘彻神魂颠倒。

    宴罢,在细心的平阳公主的安排下,汉武帝刘彻在平阳公主的尚衣轩里“幸”了卫子夫,且十分满意,当场就赐给平阳公主金千斤,而后用自己的御车将卫子夫带回了宫中。

    这位独擅专行,并不太看重礼法门弟的汉武帝就这样创造了一个千古传诵的女奴与皇帝一见钟情的浪漫故事。

    然而,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一帆风顺的,卫子夫一入深宫,便遭到了挫折。

    一说是皇帝御车载卫子夫刚进宫门就撞见了原配陈皇后,陈皇后醋意顿后生,盘问此女,汉武帝只说是平阳家奴,带进宫充役使唤。陈皇后心中明白,便大为恼怒,扭头悻悻离去,而后对皇帝软硬兼施,提出把卫子夫禁锢在冷宫,不准皇帝私自去见。

    这一说史无确证。较确切地信史是:汉武帝浪漫的沾花惹草对于他是家常便饭,且后宫美女如云,新鲜劲儿一过便就将她抛在了脑后。

    关于卫子夫的冷宫生活,史无详载,《汉书.外戚传》只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入宫岁余,不复幸”。卫子夫在冷宫苦苦地等了一年有余,君王仍未临幸,她几乎绝望了。

    就在此时,传来了宫中打算释放一批老弱病残及多余宫女出宫的消息。卫子夫动了心,她想与其终老于深宫,倒不如趁年轻早点出去另寻出路。于是便加人了申请出宫的宫女行列。

    然而,峰回路转,就在刘彻召见被裁出的宫女时,卫子夫终于得到了人宫以后第一次见帝的机会。想起梦幻般的一切,不觉法然哀绝。望着凄艳哀伤,泪沾梨花的卫子夫,帝霎时又忆起了平阳公主府中那段浪漫前情,于是便将她留了下来,宠爱有加。

    关于她的第二次被宠,有人认为她请求出宫只不过是以守为攻主动出击的小伎俩。认为卫子夫明白自己的才貌魅力对汉武帝绝对是有吸引力的。于是冒着被裁出宫的危险孤注一掷。她在帝面前悲痛欲绝的出色表演,使自己摆脱了困境。当然对于这些臆测之词,我们不多加评论,但她的美貌动人,饶于心计,具备了在宫廷中弄权争宠的一切条件。

    对于再次得宠,她深知来之不易,而要保持固宠更是艰辛。她想夺取皇后之位才是固宠的条件,然这是多么难呀,因刘彻已有孝武陈皇后了。

    陈皇后是刘彻的原配,桩婚姻有很深的政治背景。陈皇后小名阿娇,是堂邑侯陈午与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女儿。

    阿娇少时聪慧美丽,又因其母是汉景帝的同胞姐姐,故经常带她出人宫中。母亲本想把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且派人向刘荣生母栗姬表示了这个意思,没想到被票姬一口回绝了。

    长公主恼羞成怒,与栗姬结下仇怨,并发誓要报此仇。而刘彻这时只被封为胶东王,他的生母王美人与栗姬争宠,得知栗姬拒绝婚事,就主动与长公主表示亲憾,并遗憾地说自己没福,不能得到阿娇这样的好儿媳,长公主就随口答应,愿将爱女许配刘彻。

    王美人心花怒放了,但口中还说可惜刘彻不是太子,不配攀这门高亲。长公主一听这话,冷笑说:“栗姬自以为儿子是太子自己将来就能当上皇太后。”

    一日,长公主带阿娇来到宫中,恰好刘彻立在母亲旁。长公主顺手拉住刘彻,把他抱起来放在腿上,逗他道:“你愿不愿意娶媳妇”,刘彻瞪大眼,笑而不语,长公主指着阿娇问刘彻“阿娇好不好?”

    刘彻喜笑颜开地说:“很好,很好,如果能娶阿娇做媳妇,我一定筑金屋让她居住。”

    长公主十分高兴,抱起刘彻快步到汉景帝面前,笑着把刘彻的话复述了一遍。景帝当面问刘彻,刘彻点头承认。

    景帝想:儿子小小年纪就惟独喜欢阿娇,这是前生注定的姻缘。于是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这以后,长公主与王美人内应外合,终于使景帝废掉了太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景帝死后,16岁的刘彻继位,阿娇被立为皇后,履行了“金屋藏娇”的诺言。

    这么一位皇后,一个女奴要与她相争,简直难于上青天,况且,卫子夫一进宫,就遭到了敏感的陈皇后的进攻,而且这种进攻随着卫子夫的第二次受宠,表现得更为露骨和猛烈了。然为了生存,为了固宠,除了针锋相对她别无选择。

    另外,对于一个目空一切的青年君王来说后宫佳丽满坑满谷,刘彻对陈皇后的新鲜感已过去,更致命的是,他们做了十几年的夫妻,陈皇后一直没怀孕。

    传宗接代对皇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后代香火,刘彻已开始与别的女人鬼混,这既是加速两个人爱情枯萎的症结,也给卫子夫争宠有了一个机会。

    刘彻与陈皇后之间存在危机的另一个隐患,是由于政治原因。刘彻的上台,与陈皇后之母有着很大的关系,刘彻称帝后,在心底里蒙罩着一层对陈皇后及家族欠债报恩的阴影。

    史载,刘彻对陈皇后逐渐爱驰,引起长公主的不满,王太后知道后,曾郑重其事地警告刘彻说:“你年纪轻轻,刚登上宝座,大臣心里多有轻视,可以说人心不服,你先盖了明堂,太皇太后大发脾气,而今又惹长公主不高兴,一旦发生什么变化,后果不堪设想....剂彻权衡许久,自知羽翼未丰,只得谨遵母训“乃于长公主,皇后稍加恩礼。”

    这一切卫子夫看在眼里,她审时度势,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

    《汉书·外戚传》云:“(陈皇后)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然而几次都被以静制动的卫子夫巧妙地躲过了。攻守双方的局势是十分微妙的。

    一面骄横、敏感的陈皇后不计后果地一味主动出击,另一面沉着冷静的卫子夫一味地迂回防守。这样卫子夫就像是一个沉着的猎人,在躲闪着迎面一只张牙舞爪的猛兽,迟迟不出击,她在等待着猛兽进攻中的破绽,然后发动致命的一击。

    她知道陈皇后的弱点,被惯坏了的娇小姐是很容易丧失理智的。果然陈皇后不久就遭到了卫子夫不动声色地沉重打击,卫子夫怀了孕,并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儿子。

    嫉妒使陈皇后失去了理智,几次害卫子夫未逞,转而对卫子夫的亲戚下手,首当其冲的便是卫子夫的同母异父弟弟卫青。

    《史记》云:“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季与主(平阳侯)家僮卫媪(卫子夫之母)通,生青。”

    卫青少年时跟着父亲,生活十分穷苦,后来他忍无可忍又投奔了生母卫媪,在平阳府当差,由于相貌堂堂,又被平阳公主选为伴驾的骑奴,后来爬到了建章宫当差。就在此时,陈皇后下令逮捕他,立即处决,幸亏他的好友公孙教等人半路劫杀,才救下性命。

    消息传到刘彻耳里,他本对陈皇后的骄横心中已是不忿,加之卫子夫枕边的眼泪,一种逆反心理促使刘彻决定给陈皇后个颜色瞧。

    于是,不但将卫青提升为“建章监”和皇帝的贴身待卫“待中”,且将卫子夫封为“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

    陈皇后栽了跟头,但她还是未清醒过来,反而陷人了一种更可怕的疯狂之中。她花了九千万钱,求医问药,却仍未能怀孕生子的情况下,便转而乞灵于巫术,希望鬼神帮助,助她生子,并扭转刘彻的爱情。殊不知她的这些做法,恰恰触犯了刘彻的大忌。

    因为汉武帝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惧怕鬼神,畏巫蛊,公元前130年,陈皇后的巫蛊之案爆发后,刘彻下令查办,一场可怕的宫廷大狱于焉兴起。

    更可悲的是,倘若这件事落到仁厚的法官之手,结局或许可以缓和一些,偏偏这案落到了张汤之手,张汤乃西汉王朝著名的酷吏之一,炼狱的高手,在苦刑拷打下,包括楚服在内,300余人全屈招砍了头,至于陈皇后,依照法律,她横肆咒诅,大逆不道《汉书.外戚传》云:“使有司赐皇后策日: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罢退居长门宫。”

    刘彻对陈皇后及其母长公主的厌恶和负担感很显然是由来已久了,但选择这一时机突然发难是有其道理的,因这时他的根基已稳,羽翼已丰。

    而在两个女人的交锋中,卫子夫始终是以静制动,充分地发挥了她的“温柔敦厚”的品格,在刘彻面前以无辜被害的面目出现,而一次一次招得陈皇后失去了耐心,疯狂失态,更加引起刘彻的厌恶,最后做茧自缚,走上绝路。其耐性与定力是惊人的,这大概也与其出身微贱有关,从小的磨炼和屈辱使人性格更沉毅,这一点,从小生活在富贵家庭娇横惯了的陈皇后是望尘莫及的。

    陈皇后被废后,她对刘彻仍抱有希望。她听说马相如">司马相如的赋深得刘彻欣赏,于是乞马相如">司马相如以她为主题,写赋一篇,教宫女们传诵,希望刘彻听到,激起旧情,据说这篇赋的稿费是黄金35公斤,马相如">司马相如不辱使命,写了《长门赋》,这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尤为著名,但也未能挽救陈皇后的命。

    史载,陈皇后被贬的次年,公元前129年,父陈午死,母明目张胆地姘上了家奴董偃,10多年后,公元前116年,母死,儿子们为了财产,骨肉相残,刘彻下令撤消了陈家世袭的侯爵,到此,陈皇后终绝望,不久死于长门冷宫。

    公元前128年,卫子夫正式立为皇后,儿子刘据被封为皇太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家一时在朝中势力大长,大哥卫长君提任了宫庭侍中,二哥卫青不但升为大将军且还娶了平阳公主,封为长平侯,几次出征匈奴,战功赫赫。卫青的三个儿子还在襁褓中便被封为列侯;姐姐卫君儒嫁给了公孙贺,公孙贺后来被升为太仆、宰相;小妹卫少儿最初与平阳公主的家人霍仲孺私通,生下了儿子霍去病,去病随舅父出征匈奴汗国,屡立战功,升为骠骑大将军,被封为冠军侯;后卫少儿的丈夫陈掌,亦任命为詹事。

    卫子夫当皇后后,她吸取陈皇后的经验,始终小心谨慎,她明白开发尊贵荣耀都是皇帝给的,且皇帝也一夜可将它收回去,为了保持,必须固宠。可现实却渐呈不妙,随年龄增长,容貌魅力已非当初了,色衰则爱驰,刘彻渐渐也很少与她见面了,而是与年轻漂亮的妻妾们打得火热。

    《汉书.外戚传》云:后色衰,赵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宠,皆蚤卒,后有尹婕妤,钩弋夫人更幸。”

    发生在陈皇后身上的悲剧亦可能在卫子夫身上重演。另一暗伏的危机是儿子刘据,据虽立为太子,但刘彻因他的性格“仁恕温谨”与自己精明强悍不类似,故而并不太喜欢,除刘据外,刘彻前后还有五个儿子。

    卫子夫聪明过人,她不但对刘彻的另几个宠妾过分亲热,表面上从不露嫉妒之像,且始终以一个栗栗危惧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出现在刘彻面前,并且能恰到好处地将自己的种种担忧不露痕迹地透露给刘彻。

    恰正如此,刘彻这期间换了不少新欢,但对卫子夫的为人还未厌恶,同时对太子刘据也还算呵护,他曾对卫青说:“皇太子憨厚好静,一定可以安定天下,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如果能挑选守成的君主,没有比皇太子更合适的人选,听说皇太后与皇太子终日惶惶,如果真有这么回事,请他们了解朕的本心。”

    刘彻是口心如一的,每次出外巡幸,离长安,都将权交刘据主持,卫子夫母子胆颤心惊,恪尽其守,所做的决定,都颇称刘彻圣意。尤其是皇太子刘据宅心仁厚,对于死刑案件的最后裁决,如果发现是场冤狱,就立即加以平反,引起百姓的赞颂和膜拜。

    就在这时候权臣与外戚之间产生了矛盾,焦点落在刘据身上,朝中以酷吏为首的野心家们,原本是心妒卫青为首的卫家势力,而今太子又以仁治道,恰恰断了他们逮捕和杀戮邀功请赏的升迁途径,于是怨声载道。始初只窃窃议论,后来转而在刘彻面前对太子婉转非议。

    卫子夫十分敏感,始告诫儿子:“遇到大狱,应留父皇决定,不可擅作主张。”但彻每次都支持太子,认为老妻太不坦诚,而卫子夫却一如既往丝毫不改,她还是欲给刘彻造成这个印象,让刘彻体察到他母子二人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自危。

    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一座强大的靠山忽地冰释,卫子夫隐约感到新的危机降临。果然如此,卫家的家敌们,如今失去惮忌,对卫家的攻击更加不遗余力。一些卑鄙污蔑的小报告时时传到刘彻耳中。

    一次,太子进宫见母,大概逗留的时间稍长了些,便有小黄门向刘彻告密,说太子跟宫女乱搞,刘彻不以为然,反而下令将宫女增加到200人。这件事引起了卫子夫的警觉。她甚至曾跟儿子商量,要刘据报告杀掉这些人。

    刘据却说:“我们以后只有更加小心,只要不做错事,父皇英明,向来不信奸邪,不必为此过虑。”此时恰好刘彻身患小恙,叫另一位小黄门常融召换刘据,常融趁机捏造说:“太子听说皇帝病了,脸上一团高兴。”

    刘彻听了,如当头一棍,一时哑然无语,等了会儿,太子赶到,刘彻见他脸上有泪痕,觉得不对劲,一问,才知原委,不由勃然大怒,便把常融处决了。

    卫子夫母子觉得以平安渡过此厄,大约还是因为素日谨慎,不懈可击。然反对派们的进攻,却仍无时无刻不在伺机反扑,他们见卫子夫母子暂时无隙可乘,不易撼动,转而从外围下手。在卫家的亲戚中寻找突破口。

    果然不久,便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断送了已走下坡路的卫家的前程。

    卫君儒的儿子公孙敬声继任太仆之职。一身纨绔子弟的习气和作风,恃仗父亲是宰相,姨妈是皇后,表弟是太子,舅父是大将军,在长安城里为非作歹,肆行无忌。

    公元前91年,他终被人揭发犯有贪污军饷一千九百万钱的大罪,论法该死。公孙贺爱子心切,想出了一条自以为绝妙的办法,当时长安城有个著名的侠客叫朱安世,劫富济贫,皇上严令追缉许久不获。

    公孙贺上报皇上,称愿捕获“巨盗”来为儿子赎罪。刘彻应允。终朱安世落网。当朱知道原委后笑日:“公孙贺想用我的性命救子,我叫他满门灭绝。”于是揭发了公孙敬声的罪状。如何与阳石公主私通,如何用巫术咒诅刘彻,在刘彻的御道旁埋藏诅咒的木偶。这一事无疑又触到了刘彻的痛处,“巫蛊"乃是他最为忌畏的,自然大怒,下令连同公孙贺一并逮捕,交廷尉杜周拘审。

    杜周乃西汉酷吏之一,罗织罪名严刑逼供是其拿手好戏。这下了,卫家亲属被牵进去了一半,包括卫子夫与刘彻的两位亲生女儿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双双自尽。卫青的儿子卫伉被斩首,公孙父子瘦死监狱,公孙一脉所有男女全屠戮。

    卫子夫几十年的惨淡经营,现世现报地毁在了一个不孝外甥手中,对此事,她已无可奈何,她知道自己老了。唯一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保住自己的儿子太子刘据别出差错,然不久,刘据又出了差错。

    “公孙事件”使卫子夫母子处境危机,反对派们欢心鼓舞,弹冠相庆,一股新的浪潮再次兴起,而这股倒卫势力的急先锋就是江充。

    江充是赵国邯郸人,其妹嫁赵王刘彭祖子刘丹,因此成为刘彭祖的宾客,后来刘丹疑心,他将自己一些不可告人的罪行向父亲报告,于是郎舅翻了脸。刘丹派人逮捕江充,江充逃,刘丹便将江父乃及哥哥斩首。

    江充跑到长安,向汉武帝刘彻报告了刘丹与亲姐姐通奸、与其父姬妾通奸及横行渔肉乡里的种种罪行。刘彻看了报告,即逮刘丹下狱,调查结果,证据确凿应处死。

    可刘彭祖是刘彻的异母兄,再求情,甚至要求率封国勇士,攻打匈奴汗国,来为儿子赎罪。后刘丹未杀,但王太子地位被削夺。

    这是江充发达的开始,刘彻召见了他,对其吐谈十分满意,拜为直指绣衣使者,江充炼刑办案确有一套,并给刘彻一个刚正不阿的印象,很快成了著名的酷吏之一。

    江充与卫家的冲突,早在“公孙事件"之前就发生。一次刘据的信差在御道上奔驰,江充把他们囚禁起来。刘据私下派人向江充求情,希望不要告诉父皇。江不但拒绝,反而原本告了刘彻。

    刘彻大加赞赏:“为人臣者当如此。"这件事对卫子夫母子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而江充也自然耿耿于怀。

    “公孙事件"后,刘彻不知是气还是吓,身体忽然不舒服起来,此时67岁的刘彻生死很可能是朝夕之事。江充对此十分敏感。刘据一旦登基,旧日的公私宿怨当然要清算的,江充怕了,于是便想出一个灭口的办法。

    江充胆大且想象力丰富,他精密地策划了一个陷害刘据的计划,他向一直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一口咬定,龙体的违和,完全是因为巫蛊在作祟。汉武帝最怕此事,下令江充侦查。

    一场大阴谋就此开场了。江充煞有介事地聘请了许多胡巫大干起来。在戒严令下,长安人夜后,街上如同鬼城,江充带着胡巫及手下四下出动,他们随意将一些木偶用污之类的脏东西涂染,埋在人家门口,然后强加罪名将无辜的人拘捕。“烧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无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这场大屠杀,只是个铺垫,下一步江充开始对刘彻说宫中有蛊气,这时刘彻已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一切唯江充是听,令江充进一步搜查皇宫。

    江阴谋得逞,领手下奉旨入宫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结果在预料之中,江充等独独在皇后及皇太子的宫中地下掘出无数大大小小的木偶,尤其惊人的是,在皇太子书房,甚至还查出了语词悖逆的书信。江充宣称要将这些大逆不道的真脏实据如实地报告给皇帝。

    卫子夫母子懵了,他们是无辜的。刘据甚至向江充请求去甘泉宫拜见父皇当面陈明,江充当面拒绝。走头无路的刘据只得向他的老师少傅石德请教。

    石德说:“公孙宰相和两位公主,都因巫蛊被杀,如今江充如法炮制,目的是诬陷你们母子,你们如何能为自己辩解?为了救命,不如逮捕江充,追究真象,再作打算。”

    刘据紧张起来,说:“江充是奉父皇之命,怎能碰他?”

    石德说:“皇帝正在甘泉宫养病,不能问事,奸党大胆妄为,如果不迅速反应,赢扶苏覆辙,恐怕再演。”

    刘据慌恐甫定,决定反击,下令手下长乐宫的卫士们逮捕江充,说江充想造反。江充的计划缜密精确,就是没料到刘据会来这一手,措手不及便被抓住杀了头,手下胡巫们也都被在林苑活活烧死,长安城中的变故传到了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刘彻的耳中,他骇然大惊,以为是太子造反,立即诏发三辅近县之兵,使丞相屈氅为大将前往镇压。

    太子刘据仓促间也矫制赦免长安的官囚徒,与其拥戴者们与刘屈氅的兵接战,双方大战五天,死者数万人,太子刘据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带着两个儿子突围逃走。

    对于太子刘据的所作所为,卫子夫的心情一直很矛盾。虽心里十分同情儿子刘据,但整个事变期间她却一直未公开露面,只是悄然地躲在宫中,静静地关注着长安城中所发生的一切,暗暗地为儿子祈祷着。

    但太子刘据终于还是失败了。刘彻听说太子逃跑了,暴跳如雷,派手下刘长、执金吾刘敢赶到皇宫,收回了卫子夫的御玺,并将她打入冷宫。

    事态发展到了如此,卫子夫已是回天乏术了,眼睁睁地看着一生的努力,竟落了这么个下场,恍惚之间,万念俱灭,她感叹道:“我侍奉陛下49年之久,如今才知道陛下薄情寡义至此!”终于自杀于宫中。

    黄门苏文,姚定汉用小棺材将其遗体盛放,埋在了长安南的桐柏亭。

    其时刘据逃出长安,带着两个儿子直向东,逃到湖县泉鸠里后被发觉,官吏围捕,太子刘据自思无以得脱,于是关门上吊了。

    卫氏家族被灭不久,报应很快就降临到了那些对头们的头上。住在壶关的小民令狐茂,冒着坐牢丧命的危险,上了一份奏章给刘彻,因为太子刘据到底是自己的亲骨肉,看了奏章,气也消了一半。

    这时,刘邦陵墓管理员(高寝郎)车千秋接着又再上奏章。刘彻览奏,又查出刘据确实是被江充逼反,不觉有所感悟,遂命车千秋为大鸿胪,下令屠杀江充全家,并将苏文(江充的帮凶)绑到桥柱上,纵火活活烧死,再将刘据安葬在泉鸠里,于湖县建“思子宫”以志纪念。

    以上就是汉武帝刘彻与卫子夫的故事。

    当卫子夫和她的儿女们绝迹而去,五十年的后宫生涯她悲情低调地走过,给汉武帝留下无限寂寞,当他终于幡然悔悟,明白自己冤枉了卫子夫母子的时候,为时已晚,一切都已经不再,即使他在刘据自杀的东湖边建起“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之类的建筑,也唤不回妻儿的魂魄。他无奈地让曾经属于卫子夫的皇后位置永远空着,卫子夫还是他永远的皇后。

    后人有诗叹曰:

    骨肉乖离最可悲,宫成思子悔已迟。当年杖马如犹在,应赋招魂续楚辞。

    单字解释: 卫 子 夫 一 生 受 宠 自 缢 而 死 后 汉 武 帝 有 过 一 丁 点 的 后 悔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