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是汉室最后一道屏障,他若不死,曹操不敢称王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此人是汉朝的最后一堵墙,他一日不死,曹操一日不敢称王

    罗贯中笔下的能臣有很多,粗看小说的看客们知道的,也就是名气比较大的卧龙孔明,司马懿之类。但在忠实的,喜欢研读小说的看客们心中,有无数位杰出的谋士,其才能都是不亚于呼风唤雨的诸葛之辈的,比如说荀彧。对于荀彧的评价,有人将他比作张良再世,他是大汉朝最后的希望。更是有人说出,此人若不死,他曹孟德就不敢称王。

    咱们先说说荀彧厉害在哪里,首先他是曹营下的一位谋士。对于曹魏,荀彧的作用往往不是体现在微小的方面,像攻城略地,尔虞我诈这些,荀彧参与的较少。而在大的战略形势,荀彧就很了不起;和卧龙先生一样,荀彧拥有长远的眼光,为曹操争取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其中就有陈群和郭嘉。每每曹操摇摆不定时,荀彧也总会出言相劝,使得曹魏并没有像草根刘玄德一样,以险而成霸业,而是步步稳扎稳打。所以到了三国末期,魏国的国力上就体现出了一个“实”,北伐的蜀军则有点外强中干。而曹魏有了今天,这都离不开荀彧在前期留下的好底子。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荀彧在心中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但有人就问了,为何忠心于大寒潮,他为何偏偏投身于世人眼中篡汉的曹贼,这是为何?这又得从前说起了,其实最先开始作乱的是董卓,众诸侯联合讨伐董贼时;曹操也是一只是个“小人物”,甚至连他自己都差点成了董卓手下徐荣的刀下鬼。这样的一个人,谁也不会把他与“挟天子”联系起来,这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后世不少作品中对于曹阿瞒的误解,估计曹操自己也不会想到,后世多数都会这样认为。

    献帝回归后,荀彧也就与曹操相识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曹操并未有作乱的蛛丝马迹,故荀彧与其交谈甚佳。自此,荀彧便是曹丞相和献帝之间交流的桥梁。两人都是献帝的臣子,在荀彧看来,孟德就是大汉的唯一希望,是孟德给予了自己为汉朝卖命的机会,是孟德在国家灭亡之际挺身而出,斩除奸邪。所以荀彧对曹操死心塌地,在盛产栋梁的颍川为曹魏集团收拢了一大批可靠的人才。在都是比人才的三国中,荀彧的这一批招募,可谓是为曹操带来一大批财富。

    眼看着曹操势力的壮大,君臣之间的平衡便被打破了,曹操是诸臣的领头羊;但是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朝中多数士族大家都看不起曹操的出身,都认为宦官之后并无大才。这些世族不会有荀彧这样的心胸,自然也就不会对汉朝鞠躬尽瘁。另一方面,曹操在掌权后,对于这些士族打压力度也很大;汉献帝那里,已无多少实力,说的明白点,此时的曹操要想鸠占鹊巢,没人能挡得住。

    面对眼前的大业,曹操焉有放弃之理?所以这才有了咱们现在说的乱世枭雄,只不过是成事之前扫清一些障碍罢了,汉末对朝廷最忠诚的是哪一位?是司马氏吗?看到司马懿父子那副德行,就知道这种人是老奸巨猾之辈。显然,对汉室最忠心的是荀彧,也因此荀彧的结局是悲惨的;当时,实力日渐剧增的曹操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臣服这无用的汉献帝之下,另一方面横扫天下成为一方霸主。而曹操也知道,面对汉献帝和世族老臣的夹击下,荀彧的作用至关重要,上可保住自己汉臣之名,下可打压各门阀家族。

    于是曹操一直在等,他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可以冲破被夹击的机遇。而此刻荀彧也面临选择,是继续忠于汉献帝,还是应当报答曹操的赏识之恩。而在天下一片曹阿瞒要取汉朝而代之的非议中,荀彧做得很正确,他没有像其余老臣一样唯唯诺诺,他也没有变得苟且,而是继续站在汉室门前,为汉室最后一战。

    只可惜天妒英才,才50岁的荀彧就先曹操而去,而在其病死后,曹孟德摇身一变就成了魏王。蜀国自诩大汉继承者的名号也鼎力于争霸中,轰轰烈烈的演义逐渐映入世人眼帘。于是不少后人常议论,倘若荀彧不死,曹操是万万不会称王的。

    单字解释: 他 是 汉 室 最 后 一 道 屏 障 他 若 不 死 曹 操 不 敢 称 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