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光绪五年老照片:京城到处是土路,御河两岸很荒凉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北京内城东南角楼。美国康奈尔大学网站发出一组拍摄于晚清的老照片,时间是光绪五年(1879年),记录了老北京的人文风貌,非常珍贵。这些定格的影像,为我们认识140年前的中国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我们借此可以拼凑那个时代局部的社会生活场景。

    颐和园以西的玉泉山和玉泉塔。1879年,光绪皇帝年仅8岁,由慈禧太后掌控着大清帝国的运行。那个年头天下总体上还算太平,列强侵略的步伐没有步步紧逼,大规模的内乱也没有发生,洋务运动正在深入推进。慈禧太后飘飘然起来,竟然称自己创造了“中兴之世”(同光中兴)。

    紫禁城神武门外景观。光绪初年,大清实际上危机四伏,所谓的“中兴”只不过是自吹自擂,洋务运动也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整体面貌。几年之后,中法战争爆发,大清显露出了虚弱的真实底细。

    拥挤的人群围观拍照片的外国摄影师。远处能看到北海的白塔,此处距离紫禁城不远。

    北京一条商业街。我们通过这些老照片不难看出,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已经被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甩在后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西方城市正在掀起修柏油马路、建设地下管网、铺设铁路、拉电报线等基建的高潮,但是清廷对北京的管理依然和200年前一样。

    皇家园林西苑内的“金鳌”牌楼。牌楼有皇家气派,但这泥土路却不怎么样,一下雨肯定遍地泥水,车马难行;不下雨的时候,风一吹,又是尘土飞扬。

    站在高处俯视京城。当时的北京是个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我没找到1879年的数据,但我看到相近的光绪八年(1882年),北京城市(内城和外城)家庭有21.8万户,人口108万。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庞大,呈现出“户口日繁,待食者众,无余财给之,京师亦无余地处之”的局面。

    北京街头的骆驼和赶驼人。清朝北京街头贩运货物的骆驼非常普遍,百姓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由骆驼运来,比如西山的煤、食盐。

    站在东交民巷的中御河桥上拍摄的风景。镜头前的小水沟就是御河,一条流经皇城的人工运河。清朝文献《宸垣识略》描绘御河两岸景色道:“两岸俱植柳,垂荫水面……水绕沙堤曲,桥看御柳眠。柔条轻着雨,嫩叶暗抽烟。影落澄波细,阴垂画槛偏。亭亭依汉苑,迟日待莺迁。”但就照片中看,御河两岸不仅不美,反而光秃秃的,很荒凉。

    天宁寺塔。天宁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朝两次重修,使其成为京城的一处胜迹。寺塔始建于辽代,里面供奉舍利。

    单字解释: 光 绪 五 年 老 照 片 京 城 到 处 是 土 路 御 河 两 岸 很 荒 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