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寇可往,我亦可往!在位54年的汉武帝,为何追着匈奴打了44年?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汉武帝的:寇可往,我亦可往!简直是霸气之极!

    如果你知道武帝这句话的背景,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花44年的时间,死揪着匈奴不放了。

    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匈奴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了。

    自从公元前3世纪在阴山一带兴起,这个以披发左衽为标志的民族,就成了南方农耕汉民族挥之不去的梦魇,因为他们一有机会就像一块橡皮糖一样死死的缠着你,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匈奴第一次南下侵扰被殴,万里长城形成

    第一个被他们侵扰的,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但第一次他们就选错了对象,千古一帝秦始皇岂能让国土遭匈奴践踏!那让俺如何承载千古一帝的名号?

    再加上方士卢生给秦始皇进献了一本图书,上面胡说什么“亡秦者胡也”,更让秦始皇大受刺激!俺这个刚刚始皇帝,还没有千秋万代,就要亡了?而且是“胡”?这个“胡”是谁呢?秦始皇自然而然就把矛头指向了在北方频繁骚扰的匈奴了,因为那个这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都被称为胡人,而匈奴就是当时最强悍的一支。莫非就是这家伙要亡我大秦吗?朕必须先把他们干掉,最不济也要拒敌于国门之外!

    于是,大将蒙恬受命率千军万马出征北上,30万大军势如破竹,在战马的嘶鸣声中,破开的弓箭,带着愤怒的呼啸,把侵扰九原的匈奴人打的是屁滚尿流,丢盔弃甲,头曼单于麻溜地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阴山老家以北的漠南放牧去了。

    蒙恬大军也没有追击痛打落水狗,而是在占据河套地区以后,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秦直道。秦军的凶猛和防御措施的给力,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始皇也去掉了“亡秦者胡也”的担忧,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王朝之间维持了一段和平时期。

    时间不停歇,转眼间本想千秋万代的大秦王朝还是亡于“胡”了,只不过此“胡”非彼“胡”,而是始皇帝自己的儿子胡亥的“胡”,时也命也!

    西汉初立,匈奴再扰,刘邦被困白登山

    经过秦末的乱战,“斩蛇起义”的原派出所所长刘邦,终于干掉了贵族出身的西楚霸王,一路高歌,从小小的亭长火箭般地蹿升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但这个开国皇帝还没有春风得意多久,那个被蒙恬痛殴过的匈奴人,趁西汉刚立,国势孱弱之际,又开始故技重施,南下打砸抢烧了,把个汉高祖逼得没法,只好御驾亲征,誓言把这个可恶的匈奴人打个亲爹都不认识。

    这时是匈奴头领是冒顿单于,就是那个杀掉自己的老爹头曼单于自己当家做主的家伙,绝对一个狠角色。

    这货先是趁刘邦们忙于内战,不但把当年被蒙恬收复的河套地区又鼓捣到了自己的手里,甚至还把势力扩展到了及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堡附近),兵峰直逼西汉在统治中心长安,把个汉高祖急得团团转。

    急没有用,干呗!于是乎,刘邦亲率大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的汉军,不但把那个因为剿匪不力反而投降匈奴的韩王信打了个落花流水,还把匈奴大军赶出了被其占领的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

    俗话说,骄兵必败。接二连三的胜利,让汉高祖产生了轻敌之心。在获悉匈奴主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信息之后,在己方大军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决定孤军深入,乘机干掉对方。殊不知冒顿单于也是一个刀口舔血过来的人,知道如何顺势而为。前几仗不是被汉军暴打吗?干脆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迷惑引诱汉军,却把精锐埋伏了起来,伺机而动。

    这时有些轻飘飘的刘邦果然中计,不顾看破匈奴诡计郎中刘敬的警告,执意发兵进攻。刘邦率轻骑先到达平城(今天的大同)附近的白登山时,陷入了冒顿单于率40万匈奴大军在此设下的伏击圈。

    双方经过七天七夜的攻防之战后,双方损失惨重,汉军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而援军还没有到达。

    重金贿赂逃出生天,公主和亲换来屈辱和平

    眼看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还是谋士陈平的眼光犀利,居然从冒顿单于和老婆阏氏的亲密中发现了突围的机会。

    陈平建议刘邦派使臣悄悄地下山用金银珠宝贿赂这个阏氏,毕竟高祖是打仗过来的主,在刀光剑影里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危险,陈平的建议让他看到了希望。

    阏氏还真会忽悠人,晚上就对冒顿单于说,当家的,你看我们都围了刘邦这么久,还没有打下来,说明的天意,天意不可违啊,咱们还是放了他们一条生路吧,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英雄一世的冒顿单于此时在阏氏面前简直成了傻白甜,居然同意网开一面,把包围圈开了口子,让刘邦大军在迷雾之中顺口溜走了。

    阏氏得到了金银珠宝,汉高祖捡了条命,冒顿单于则得到了刘邦提供给他的和亲公主,一举三得。

    不亦乐乎的结局,让冒顿单于乐开了花,但被迫献出公主和亲才求得暂时安宁的汉王朝,从此在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屈辱。

    武帝亲政,整饬内政平息边乱,前耻再绕心头

    这屈辱一忍就是80年的光景,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来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匈奴靠和亲和抢掠过上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在武帝之前,已经有六位公主和亲,对象全部是匈奴,武帝继位之初的建元元年,刚刚16岁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就在匈奴勒索下,被迫送去了汉朝第七位和亲的公主,不过这个时候的汉武帝还是窦太后的关怀之下,自己还没有亲政。

    当然,这七位公主,都不是皇帝亲生的,只不过是宗室之女,被冠以公主称号之后,送到了匈奴。这匈奴人也不管是不是皇帝亲生的,是老刘家的女人就行。

    窦太后去世,此时已经21岁的汉武帝终于可以亲政了。他在整治了一系列内政问题、平息百越之地内乱以后,就把目光对准了那个曾经让汉室备受屈辱的匈奴,他要一雪前耻,他要保护汉室子民,不让汉室的女人再被匈奴蹂躏,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匈奴。

    汉武帝对匈奴恨之入骨是有道理的,除了先祖刘邦被困白登山,公主被迫和亲之外,骄横无比的匈奴冒顿单于还在刘邦死后给其遗孀吕后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毕竟人家刚死了老公,去信问候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再说,这个冒顿单于还是汉室的女婿嘛,看起来挺懂礼数的。

    但这封信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慰问信,而是一封赤裸裸的调戏与恐吓信,其对象就是吕后!言辞之间十分不敬,大致意思就是,吕后啊,这你老公也死了,你成了寡妇,而我呢,也是个鳏夫,不如来我这里,由我来安慰你吧。

    根据《汉书》记载,匈奴冒顿单于给吕后的国书中写的原话是这样的:孤愤之君,生于沮泽,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愤,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冒顿单于赤裸裸的调戏,但吕后也没有办法,咋的了呢?无非是当时匈奴势大,一时半会儿奈何不得,只能忍气吞声了。

    虽然时间过去几十年了,冒顿单于也已经嗝屁了,但汉武帝却忘不了先祖所受的耻辱,这仇,咱必须得报!

    文景之治积累实力,招兵买马,武帝倾力斩匈奴

    不得不说,南朝梁国太子萧统的韬光养晦一词是个了不得的发明,汉朝虽然还没有这个词,但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帝干的都是这个活,任你匈奴张牙舞爪,我也不搭理你,专心致志地休养生息,虽然也遭到了不少不解与诟病,但终于给汉武帝积攒下了足以能够痛殴匈奴的资本。

    这个时候的武帝,从景帝那里接手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五谷丰登,新粮压陈粮,一直堆到了舱外,有些都放烂了;府库里的堆着用不完的铜钱,放得时间久了,连穿钱的绳子都沤烂了,这得有多少钱啊。

    打仗就是打后勤,现在如此,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看着这么多的钱粮,这后勤保障妥妥的,刘彻还不乐开了花?

    有钱就是好办事,朝廷也看到了匈奴作战的优势及自己的劣势,大力发展军马养殖,使汉朝武帝时期,可以用于作战的军马数量急剧上升。要不然靠步兵,基本上还是被匈奴虐的份。

    钱粮有了,军马有了,剩下的就是人了。这人自然包括有意志打击匈奴的皇帝、敢于也有能力率千军万马打仗的将军和能征善战的士兵。

    恰好,这个时候三要素都具备了。

    发出“寇可往,我亦可往!”,就是汉武帝个人政治意志的最好宣言。

    他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频繁侵扰中原的匈奴臣服于中原。

    天助武帝的是,他手下有了大将军卫青、少年英雄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等无数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赫赫战将。

    三次战略反击之役,汉王朝完成了彻底打垮匈奴的战略准备

    万事俱备的汉武帝,于元光六年起,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44年的征伐匈奴之战。

    之所以长达44年,自然与匈奴的战斗力和自然条件有关,作战都是苦寒之地进行,其困难几乎是许多人不可想象的。

    但再大的困难,也没有让汉武帝的意志有丝毫减退,干掉匈奴,那是必须的。

    在几个几番小规模的战斗试探以后,汉武帝就开始了大规模地打击匈奴作战,这里面主要是三次规模性的战役。

    河南地之战

    公元前127年,在卫青、李息率领下,采用大迂回包抄的战术,把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包围在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二王被打得丢盔弃甲,被汉军消灭数千人,俘获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汉朝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加强防卫。

    此战意义非同小可,不但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而且打通了与陇西的联系,把防线北推千里之外,基本上解决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

    漠南之战

    匈奴自然不甘心失去对河南地的控制,几次进行反扑,都遭到了汉军的狙击。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南之战,目标是匈奴右贤王,统帅依然是卫青、李息。卫青主攻,李息配合,长途奔袭包抄了右贤王的王廷。毫无防备的匈奴右贤王部被汉军打得措手不及,丢下万余人后狼狈北逃,汉军完胜,巩固了汉军对朔方的威胁,彻底消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一分为二,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此后,卫青更是率军两次袭击匈奴,歼灭敌军万余人,把匈奴的主力赶到了漠北。

    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定继续收复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这个时候的统军主帅,就是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天才少年霍去病了。

    霍去病是匈奴人的天然克星,当年两次率骑兵千里奔袭,打得匈奴元气大伤,直接动了他们的根本。

    三月第一战,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采取长驱直入,突然袭击的策略,在六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后,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在皋兰山下,歼灭匈奴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可谓大获全胜。

    第二次,是霍去病进攻匈奴左贤王部的战斗,在张骞、李广等人策应下,霍去病率主力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达到敌后,远出敌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破匈奴各部,今弱水上游地区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投降。此战,汉朝彻底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并设置了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彻底纳入直接统治之下。

    河西之战的胜利,让中原王朝彻底打开了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意义非常,影响深远。

    此战,使匈奴士气大受打击,一首当时的匈奴民谣《匈奴歌》就说明了问题:“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对匈奴来说,这也是报应,当初他们不就是这样对待汉朝的?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汉武帝反击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

    经过三次战略反击,匈奴的势力大不如前,但依然还有反击之力。一不做二不休,汉武帝决定再打一仗,彻底打掉匈奴,这就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军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在卫青、霍去病率领下,出定襄、代郡,在漠北与匈奴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进行了一次毕其功于一役的大决战。

    卫青部飞驰千余里,穿过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蒙古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率部深入1000多公里,歼灭匈奴左贤王部于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最远到达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

    漠北之战,歼灭匈奴9万余人,对其打击是致命的,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至此,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略已经告一段落,该报的仇已经报了,也不用再给匈奴纳贡献公主了。

    但汉武帝不放心啊,一直追着匈奴残部打,一直到最后,国力消耗的也差不多的时候,汉武帝才幡然醒悟,发表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算是有了较好的结局。

    毕竟,在当时的条件下,彻底消灭游牧民族也是不现实的,这也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证明。

    匈奴的最终结局,除了南下融入中原的一部分外,其余西出欧洲,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匈人在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率领下昙花一现了一段时间,在他死后不久,匈奴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然,在中国此后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的后裔也折腾了一阵子,但最终都被同化了。

    或许,你的身上就流着匈奴人的血脉也说不定。

    单字解释: 寇 可 往 我 亦 可 往 ! 在 位 年 的 汉 武 帝 为 何 追 着 匈 奴 打 了 年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