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黄陂长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文|图:尺半鲤鱼

    几天前我和母亲、姐姐等人回长堰周边转了一下,顺便看了看母亲曾任教过的长堰大湾连新建小学。1976年以前母亲曾在这儿工作过几年,当时限于条件,学校是直接利用建于清同治14年(公元1875年)的连氏祠堂做的。

    如今盛行认祖归宗,加上新建小学早已撤销,于是祠堂恢复了过去的功能,并修旧如旧,大门上还有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题字。相比之下,我们金王湾的王氏支祠早已没有了踪迹。但宗谱的记载,还是让我的思绪穿越了几百年的时空。

    宗(家)族简史

    奶奶是我现实生活中记事的起点,她的娘家山下王现属白龙寺村。

    1908年,奶奶出生在这里,父亲是同盟会成员,上面有个姐姐。奶奶的父母后来抱养了一个男孩(也就是我们的舅爹,长大后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后安置去了新疆)。奶奶的父亲去世早,抱养的弟弟尚年幼,所以她母亲就在她这里(长堰集)养老送终,后于解放前夕去世。

    奶奶的丈夫也就是我爷爷是长堰金王湾人,也去世早,我父亲记事起就没有见过。虽说爷爷奶奶都姓王,村子直线距离也不足10里地,但他们宗族历史渊源大不相同:山下王王氏的来源据说是江西填湖广时临川王安石的后裔,清后期曾出了一个山东提督军门王正起(王正起家后来又迁到了田铺咀)。我等为外戚,其他很多细节都不得而知。

    金王湾

    去长堰前本来计划好了行程:去白龙寺村,一来看看那里的观音殿,二来想去山下王找熟悉掌故的亲友了解湾子的历史和我曾祖辈的情况。不巧那天长韩公路正进行拓宽施工,道路禁行,我们只能像错过了澜沧江边蝴蝶会的徐霞客那样,满怀惆怅,折枝而去。

    而金王湾王氏来源则在谱中有详细介绍:吾王氏源于山西太原周灵王太子晋王乔之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迁江西星子县(今庐山市),播居五百余载。明洪武初年(1368年),始祖明易公率妻子徙隐楚北,卜居邾城中和甫楼。其四子名曰:才甫,德甫,兴甫,隆公。我们就是隆公枝下。

    隆公有六子,三子至六子后裔已无可考。长子兴一系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举人,官至大理寺司务,诰授文林郎,故隆公亦例赠文林郎。文林郎当然并不是什么大官,历史上相同且熟悉的事也有,如:李时珍长子建中任四川蓬溪知县,阶文林郎,后经儿子建中申请,朝廷敕封李时珍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

    隆公次子兴二公由安邑(今红安)迁黄陂金王湾,即我的老家,至今已传24世计五百余年。这五百年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历史上发生了很多的重大事件,也出了很多知名人物,王氏后裔亦是人才辈出:封建时代有两兄弟同日中进士的,民国以后有在著名大学当教授的,有出任国家外交官的……

    王氏宗谱

    金王湾距长堰街大约8里路,位于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冲之中。以往没有像样的路进入,只有一条狭窄山路,当时外面的人走这条路就如同《水浒传》里杨志过黄泥岗,心里很紧张。踏上这漫长的山路,除了幽幽鸟鸣,还不时有山鸡突然从身边扑腾而过,冷不丁着实吓人一跳,据说这里还有豺狗等野兽出没。

    那个年代,长堰集很多家庭厨房还在用扯火灶,需要烧柴禾,所以我山里的大伯就每天起很早挑柴到街上卖。经过山路时常遇到一对绿眼睛盯着他,你走它走,你停它也停。大伯知道是遇到豺狗了,有时是一只,有时是两只。初时还很紧张,见多了也就泰然处之。一担柴2角钱,还要趁早多跑一趟哩,哪有时间管它。

    金王湾大约有700余人,在周边算是大湾子,族谱中父亲是十七世,我是十八世,福字辈,后面辈分分别为美、宜、恒等。我们辈分很高,族谱中同辈分人多出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七十年代我随父亲回乡拜年,湾里乡亲因为我们辈分太高,称父亲为“活祖人”,称我为“幼祖人”。

    对于我来说,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的先祖,无论他们是山下王、金王湾,还是我的外婆家祠堂程(祠堂程姓氏来源可参考拙作《回望故乡长堰》中祠堂程旧事记),都是血脉相连,慎终追远,这些都是我先辈开拓与繁衍的地方,每年春节及清明节,我们都不忘祭祀。

    每当我在生活的打拼中感到疲惫或困顿时,一想起先祖们初来陂邑长堰(那个时候称作高邑乡),筚路蓝缕,启山林,经几百年一路传承,到现在宗族发展壮大,就如同安泰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排万难而前行,实我辈之天职!

    先辈遗物

    如果说宗谱记载的是宗族的世系历史,那么先辈辗转留下的遗物则是留给后世的文物,让我们对先人的追思有了物质的根梢。现在,它们甚至愈来愈成为我王氏家族的精神图腾。

    拐杖

    这根其貌不扬、略显滑稽的拐杖是父亲的外婆(即我奶奶的母亲)生前所用。今年是我奶奶(1908-1978)诞辰112周年,她母亲生前所用至少也有近百年历史吧?

    象牙烟嘴

    象牙烟嘴是奶奶父亲的遗物。烟嘴上盘着一条飞龙,龙口衔一红色宝珠,龙身云雾缭绕,霸气十足。以前还有一件类似大小的象牙刀饰,如今已不见踪影,甚是可惜。

    绿色酒祥子

    绿色酒祥子就是绿色酒缸,有两个,据说是奶奶的父亲从江西购得用来装酒的。大口抽烟,大缸装酒,从这里似乎隐约看到曾外公的豪放。七十年代,长堰综合厂有个做酒的作坊,里面的做酒师傅看到我们家的绿酒缸爱慕不已。

    在长堰时,这酒缸我们并不用它装酒,而是用它装米。它装米有一大好处:不生虫,不变质。现在我们把它带到了武汉,装一些干货或吃的零食,它的内部似乎总是凉的,所以放的东西很长时间都不变味。

    帽筒和观音瓶

    此帽筒以金线作画,画的似一仙鹤。帽筒底盖有红色篆体印章,显示制造者身份。

    观音瓶制作历史应始于清·康熙,我们这里也叫做净瓶。这个观音瓶是奶奶在民国时期购得,年代至少在民国甚至更早。去过西递、宏村的人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老房子大厅的长桌(长堰这边叫春台)上摆放的画屏和净瓶,大概是前人欲表达“岁月静好,风平浪静”的意思吧。

    画罐

    一对画罐是奶奶出嫁时她父母作为嫁妆送的,画罐表面色彩鲜艳,而且花是立体的。儿时,我们用它装糖果泡。

    画屏

    这幅玻璃风景画作者是谁?画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因为它已遭到两次破坏:一次是姐姐做卫生时不小心把画面擦下一些,后一次是我不小心把玻璃打破了,所以才成为如今这残破的模样,想来真是可惜。

    茶壶与香罐

    这把茶壶想必与我家老屋的前世有关:这里曾是王万寿先生开的茶楼,当时整个老街唯一有名字的建筑——万寿楼。而王万寿先生最小的女儿大约出生于1914年,是祠堂程我外公的三弟媳。推算一下此物的历史也应在百年之上。茶壶不大,看上去很简洁,壶底有红色印章标示它的制作地是景镇。

    香罐不大,是青花瓷的。这个香罐里面装一些沙后,就可以把香插在上面。

    七续宗谱与时代召唤

    民国以前,人们很重视修谱,所谓三代不修谱则谓之不孝。而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于是继1945年《王氏宗谱》隆份及1949年《王氏宗谱》“才德兴”份六修宗谱之后,21世纪初由红安才德兴隆七续宗谱理事会对《王氏宗谱》进行了第七次修订。

    宗谱记录了从元末明初第一代王明易先生到现在跨度达六百余年的历史,族民世系和家庭成员情况清清楚楚。从中也可以看出从兴二公迁至黄陂长堰金王湾后也有至少五百多年历史。王氏宗谱的修订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摒弃了某些宗族张必清河,郭必汾阳,李必陇西,刘必彭城的攀援强附冒滥宗支之风。

    此次修谱不足之处是主要仅由红安方面宗族发起执笔,因工作量大且对情况了解不够精确、充分,其对金王湾最近几代人的介绍有部分明显错误之处,像我祖辈生卒年代与实际不符,我不得不动笔在谱中更正以防讹传。

    另外,遗憾的是:或许是因为战争,或许是天灾、瘟疫,兴二公(三世)以下至八世预行公之间整整四代人的历史档案在谱中出现了空白。此外还有很多分支的后裔无可考,和整个宗族失去了联系。

    修谱的工作需发起很多有文化的族人赴各族民住居之地调查收集相关信息,而且宗谱的编撰出版也需很多的人力财力。另外还需一个外部条件:社会安定。可以想象,当时一定社会动荡,族民们生活艰难,生存不易。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宗族的生命力又是多么的顽强,就像五百年苦难都不能消磨斗争精神与乐观人生态度的齐天大圣:“渴饮溶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时光。天灾苦困遭折磨,人事凄凉喜命长。”漫长的苦困日子过去之后,族民们浴火重生,薪火相传,宗谱续修,生活走上正轨,大家又开始忙于新一天的劳作。

    如今,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这里每家地里种着各种蔬菜,山上种植茶树,村中水塘则养着鱼。这些为各家庭提供了基本生活需要和保底收入,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家庭成员去打理。倘若想手头更宽松些,家里青壮成员也可以外出打工或从事经营。

    好多年以前各家就陆续盖了楼房,近年湾里四处又装了太阳能路灯,便于夜间照明。统一建的厕所整洁干净。湾子更是有几条大道与外面相通,湾边车站有定点的巴士往来。另外,附近红胜寨还在搞开发旅游。对比过去,完全就是一幅连环画家贺友直笔下的山乡巨变图。

    如果说当初先祖找这个闭塞之地是为了躲避战争,想寻找宁静的桃源却只能过清苦生活,那么现在,这里才真正做到入则世外桃源,出则气象万千。王氏宗族的发展历史不正是近代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吗?顽强不屈,自强不息。几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愈挫愈奋,发奋图强。修宗谱也好建宗祠也罢,都是为了不忘先祖,先贤,让我们的来源有根。这就是继承。

    我们批判台独、港独分子正是因为他们数典忘祖,忘了根!他们卖国求荣,却不知国家历史不及长堰很多宗族史一半长的美国(除我上文提到外,长堰大湾连始祖佰一公以军籍随朱元璋征战,江西填湖广时来黄陂长堰,算来也有六百余年)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承。他们只是被人临时利用一下而已。

    殷鉴不远,试看美国对叙利亚叛军(称自由军,为反政府武装)和战场“白盔”的前后态度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还是家族发展史都表明:发扬也很重要。没有创新突破的继承是抱残守拙,注定是守不住祖业家业的,前面提到的山乡巨变,正是发扬的最好近例。而继承与发扬的前提是生存与发展,这一点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如此。

    作为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生存与发展并不比古代生产力低下时更容易,因为现在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首先,生存与发展需要坚定的目标和意志。昔日苏秦,张仪离开老师鬼谷子先生下山之后到出名之前处处遇事不顺,受过数不清的磨难挫折,任何一次打退堂鼓都会使他们最初的目标和努力化为乌有。他们最终能获得成功,正是靠坚定的目标和意志。

    其次,生存与发展需要智慧。以前有个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并且常说要具备一专多能的T型知识结构。但我们常看到身边很多有知识的人却在一些现实问题上无法摆脱面临的困境,生活困顿。

    为什么呢?现在信息和知识都以指数形式急速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知识不是装饰品,知识只有转换为智慧才有价值。智慧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作为其外在体现,它连接在知识与现实之间,只有下功夫研究才能把握,下功夫实践才能运用自如。

    现在国家正处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有历史责任感。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号召人们:“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超越自我,人皆可为圣贤。

    同胞们,六百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曾雄于地球,但以往的历史已属过去,时代召唤我们去谱写新的篇章。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我们相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本文作者尺半鲤鱼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尺半鲤鱼,黄陂长堰人,现居武汉市洪山区,电子技术员,采购工程师,业余棋手。

    单字解释: 黄 陂 长 堰 王 氏 宗 族 的 前 世 今 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