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三国后期已经夺取荆州的东吴,为什么还是不是魏国的对手?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三国后期已经夺取荆州的东吴,为什么还是不是魏国的对手?

    虽然东吴夺取荆州的手段不是太“干净”,但好歹也算是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东吴也算是实力大涨,至少在领土面积上,东吴的地盘是不逊色于曹魏的。

    但这都是大家以“现代化视角”观察得来的结果,历史上真正的三国可并不是这样。

    虽然东吴当时实力大增,但比起曹魏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而且这个差距也是在逐渐增大的。

    越到三国后期,东吴和曹魏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最大的原因:三国时期的地区开发程度不一样。

    虽然在地图上,大家似乎发现曹魏和东吴的面积差距很小。

    但其实在当时的行政规划上,两国有云泥之别。

    东汉当时的全部领土一共分为十三个州,其中东吴在巅峰时期也只有三个州,而且还不是全部占领。

    荆州和扬州有一部分地区一直都在曹魏的占领之下。

    东吴就像是一个“虚胖”的人,看似雄伟壮观,实则是纸糊的老虎不堪一击。

    曹魏除去控制了荆州和扬州的部分地区之外,他们还完整控制了东汉整整八个州。

    PS:东汉时期的地域划分是以人口和综合实力为标准的。

    笔者查阅《中国人口史》得出了以下数据:

    三国最大的曹魏一共有104万户人家,人口更是足足有684.2万。

    而相比之下,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二强国,东吴仅有47.8万户人家,人口也只有314.6万人。

    作为最弱小的蜀国,数据更是不忍直视:蜀国共有21万户人家,人口只有一万三十余万。

    这是官方推出的,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的比较可靠的数据。

    在这些数据中,东吴和蜀汉的人口加起来仅有曹魏的40%左右,不到它的一半。

    这也就是所谓的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由来。

    而且笔者所公布的数据,是东吴和蜀汉政权势力最接近曹魏时期的数据。

    三国时期属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早期,当时的南北方开发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基本上是北方一边倒的态势。

    南方第一次超过北方是在八百年之后的南宋时期。

    而在当时,曹魏所占据的北方具有绝对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开发程度更是远高于南方。

    汉代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持续不断地天灾人祸促使大量人口南迁,才给南方带来了一次宝贵的开发机会。

    这些人不仅充实了南方的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蜀汉领导人刘备、诸葛亮和东吴领导人孙权的励精图治,才让南方勉强有了对抗北方的资本。

    当然,这个时期的北方正处于历史性的大低谷时期,这个原因我们也要看到。

    因为这种种原因的导致之下,在三国初期,这三家势力保持了基本上的平衡。

    但随着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北方经济进入了恢复阶段,而南方的开发速度要远远低于北方,因此双方差距开始进一步变大。

    因为魏国的基础优势在那摆着,哪怕按照同样的增长速度,东吴和蜀汉也远远比不上曹魏。

    更何况东吴和蜀汉基本上都是在“成长性增长”,而曹魏则是“恢复性增长”,差距一目了然。

    相对于南方,北方的曹魏所要做的仅仅是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比如曹操实行的“均田令”,给予了流民土地。

    随着北方生产力的逐渐恢复,双方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灭蜀国前夕,曹魏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145.4万户,比黄初二年增长了将近一半。

    而东吴灭亡时,曹魏早已被司马家族取代,他们献上的人口册是:53.4万户。

    也就是说北方与南方的差距是在进一步扩大的。

    在那个农业社会为主的封建时代,拥有人口就代表拥有了生产力,拥有了粮食,更是拥有了军队。

    综上所述,哪怕东吴已经夺取了荆州,可他们与曹魏的差距还是天差地远的,哪怕联合蜀汉也比不过“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

    而且更致命的是:东吴的内部派系林立,无法形成北伐的统一声音。

    三国鼎立最初的时候,东吴在四大鹰“酱”(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带领下尚且可以抗衡曹魏。

    特别是夺取荆州之后,在陆逊的带领下,东吴在夷陵之战把刘备打了个“落荒而逃”。

    曹丕三次南下讨伐东吴,也都被他防御了下来。

    后来石亭之战爆发,陆逊也是大破曹魏。

    如果当时的东吴可以采取积极进攻的方法的话,他们绝对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战争对比,至少可以为东吴将来赢得更多的资本。

    只可惜,当时的东吴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著名的江东四大家族的代表陆逊以及顾雍等掌权派不想劳师远征,远离家乡。

    而孙权之所以能建国称帝离不开这些江东旧臣们的支持。

    江东贵族们经历了连年的烽火,早已疲惫不堪,心里只想着可以结束战争,发展生产。

    虽然有不少“激进派”包括朱恒等人在内都提出了反攻曹魏的策略,但都被四大家族拒绝了。

    东吴国内有三分之二的势力对北伐都不感冒,这也是他们不愿意积极进取的主要原因。

    蜀汉这个时期进入了诸葛亮时代,在他的领导下蜀汉上下一心倒是屡次北伐,只可惜蜀汉的国力都比不上东吴的一半,所以北伐连年没有成果。

    后蜀汉时代,东吴的政权领导阶层诸葛恪倒是曾经短暂辉煌过,他还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挥师北伐,但由于北伐不顺,国内怨声载道,世家大族更是不爽。

    诸葛恪也只能宣布停止北伐。

    东吴地区的“统一大业”特点极为明显:“知难而退,见易可进”。

    哪怕他们坐拥两倍于蜀汉的国力,但在北伐方面他们连蜀汉的一半贡献都不如。

    就算是积极进取的诸葛恪,也遭遇了国内的极大阻力。

    除却诸葛恪以外,东吴后期就成了“笼中之鸟”,再也没有了大规模积极进取的态度。

    综上所述,虽然东吴夺取了荆州,在三国鼎立初期可以联合蜀汉与曹魏形成“抗衡之势”。

    但随着北方生产力的逐渐恢复,东吴就再也没有了抗衡的资本。

    蜀汉地区尚且知道积极进取,而东吴方面却早已“躺平”,选择了放弃。

    这也是曹魏初期一直以,先灭东吴为基本国策的原因。

    虽然后世史学家针对蜀汉地区诸葛亮、姜维不断北伐,劳民又伤财所以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大家再看看东吴,“温水煮青蛙”,同样也只有灭亡的结局。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综合国力的差距,以及当时的曹魏统治者并非“昏庸之主”。

    虽然蜀汉最终和东吴一样没有逃脱掉灭亡的结局,但从过程而言,无疑是诸葛亮、姜维的做法更让人钦佩和欣赏。

    至少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进取并且敢于向更强大的敌人“亮剑”!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文:小昭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三国志》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单字解释: 三 国 后 期 已 经 夺 取 荆 州 的 东 吴 为 什 么 还 是 不 是 魏 国 的 对 手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