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端方送给周学熙一把普通的扇子,可是上面的图案,竟然谁都没见过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清末时期的重臣端方,曾经赠送给周学熙一把特殊的扇子,这把扇子看似十分普通,却又颇具特色,因为当时国内几乎没人见过上面奇怪的图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晚清大臣端方,全名为托克沁端方,生于1861年,死于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是当时李鸿章手下北洋派的得力干将,曾经官至直隶总督。端方年少时聪明好学且胸有大志,一心要报效朝廷,至23岁时受到翁同龢的推荐,被光绪皇帝召见,从此仕途上平步青云。

    端方本人对于戊戌变法十分支持,甚至极力推崇国家体制改革,他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快便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一致嘉奖。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四处游说出钱出力,梦想为大清国寻找一个崭新的出路。可天不遂人愿,在太后的强烈反对下,戊戌变法彻底失败,端方也无故受到牵连,被革职查办,成为一介草民。然而,端方并没有因此放弃,直到1911年起义军攻入府衙,他才在乱军之中被杀。值得一提的是,端方绝非是如慈禧一般的顽固派,他曾有过多次留洋的经历,对于外国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极强,故此才造就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端方不仅仅是一位能臣,同时更是一位金石学家,最喜欢搜集国外的一些文物,并且将其带回国内进行研究。在为清朝出洋的过程中,端方十分留心当地的文物,甚至不惜花重金将其买下,以此来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有趣的是,在端方游历埃及的时候,他居然特意带着仆人来到开罗,如财神爷散财一般,买回了不少古埃及的文物。如现今被陈列在历史博物馆的19王朝彩绘木棺,以及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内的古王国时期的石碑,都是经由端方之手运回国内的。不得不说,仅从这一方面来看,端方对我国研究国外古代史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

    端方对于金石学的热爱,几乎是疯狂的,据说,他一生散尽了家财,最后只是换来了一些“不值钱的石头”。可端方对此不以为意,反倒是得意洋洋,因为在他看来,学术才是真正的财富,而金银只是过眼云烟罢了,根本不值得一提。当然,端方买下不少国外文物,也有囤积居奇以及炫耀的心思。我们举一个例子,他曾经买下过一件古埃及石碑,石碑长62厘米。宽35厘米,其上记录的图案,都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让人顿感如坠云雾。不过端方却对其大感兴趣,不仅在碑石上刻下自己的方印,而且找来能工巧匠,对石碑进行完整的复刻及拓片。一旦有学者慕名而来,端方都会大方的将石碑或拓片送给对方研究,并由此成立了一个以研究古埃及石碑为目的的兴趣小组,轰动了当时的考古界。

    端方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藏品,他甚至还将拓片的样本制作成了扇面,专门送给一些与自己交往甚密的好友或者是各界的名人。当时的文化圈中,居然还掀起了一阵“端方扇面热”,众多商贾以高价买端方的扇子,可是端方却明言,此扇只送不卖,任凭千金也绝对换不来一把。不得不说,这或许就是端方“文化人”的骄傲吧!不过有趣的是,晚清名人周学熙却意外的得到了一把端方的扇子,也正是这把扇子,暗藏着端方本人的一个小小的心计。

    周学熙字缉之,祖籍安徽省,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其父亲周馥曾经担任过两广、两江总督,堪称是家族势力巨大。周学熙早年就追随袁项城,一直追求实业兴国,并多次赴国外进行考察,回国总办直隶工艺总局,并担任天津道,后又成为盐运使,是当时业界的名流。总而言之,凡是工业、商业、教育行业,周学熙几乎都有踏足,并且还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一生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颇受时人敬重。据说周学熙每逢出席重要场合,必然会手持端方所赠送的扇子,而恰恰是这个举动,也让周学熙成为了端方的“活广告”,二人真正形成了“商业互吹”的利益共同体,各自获得了许多名和利。

    谈到这里,我们大胆的感慨一番,看来端方不应该成为一个能臣,而是应该成为一个皓首穷经的金石学家,如此一来,他的名气应该会更大,也不会发生日后陨命的悲剧。可历史总是爱与人开玩笑,命运交织的错落感,注定会发生令人想象不到的一幕。

    参考资料:《古董故事》李伟峰著河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单字解释: 端 方 送 给 周 学 熙 一 把 普 通 的 扇 子 可 是 上 面 的 图 案 竟 然 谁 都 没 见 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