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曾国藩攻入天京,为何要将洪秀全尸体挫骨扬灰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太平天国战争,虽然是对抗清王朝的战争,但因为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许多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到了后来,参与打仗的大多数是汉族地主阶级,而曾国藩无异于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曾国藩原本在朝廷并不受重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廷的八旗军早已经腐朽不堪,迫不得已允许地方上办团练乡勇对抗太平军,曾国藩的发迹之路也由此而来。

    在战争初期,曾国藩却一度吃败仗,甚至差点自杀。不过,最终在一些措施的驱使下,曾国藩的湘军逐渐做大。那时候的清廷是发不出军饷的,为了解决军饷问题,曾国藩向朝廷提出了进城之后,允许士兵抢掠三天。在这三天时间内,所有的财务除上缴部分外,可以归士兵所有。这种刺激性措施,对许多人是极具诱惑力的。

    而打了胜仗之后,允许进城抢掠这个习惯,在清朝建国初期便有,曾国藩无非是重新捡起来而已。曾国藩的心狠手辣,更非常人所能相比。

    在进入南京城后,洪秀全已经病死了,不能不说洪秀全是个有福人,不然被俘虏了该是何种下场?可曾国藩不干了,死了也不能放过你。曾国藩命人将洪秀全尸体挖了出来,刀劈斧剁后还不解恨,最后竟然烧成了灰做成炮弹,用大炮来了个灰飞烟灭。

    这手段,让人深深感觉到,这曾国藩该多恼这个造反头子。

    那么,曾国藩何必和一具死尸这么较真呢?第一自然是想泄愤,为自己众多死去的湘军弟兄报仇雪恨;第二,洪秀全无异于是太平天国的精神象征,这样挫骨扬灰的做法,可以给那些还在各地的叛军余孽一次沉重打击,彻底断了念想;第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儒家文化的毁灭,是曾国藩这种儒生最不能容忍的地方,而洪秀全曾经也是儒生出身,曾国藩这样做也有处于清理门户的角度。

    到了1864年,曾国藩打到南京城的时候,可以说敌我双方都出现了厌战情绪,十几年的征战,使双方人马都急于结束战争。曾国荃的炮火将天京城炸出了口子,像蝗虫一样的湘军蜂拥而入。但此刻的太平军并没有放弃抵抗,其所表现出英勇顽强的战斗力,令湘军不寒而栗。

    城墙缺口处的尸体堆积如山,激战一直持续到傍晚,天京的九门才被完全攻破。疯狂的湘军入城后为了泄愤,是见人就杀,见屋就烧。残留的太平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城中许多人举家自焚而死。

    最终,天京城九门全部被攻破,进了城的湘军见人便杀,许多天京城居民选择全家自焚而死。杀红眼的湘军要将天京城掘地三尺,寻找到洪秀全的影子。可是折腾了十几天,依然徒劳无功。这时候,有一位姓黄的宫女向总兵兵熊登武告密,说洪秀全已经于两个月前去世了。

    湘军很快在天王府大殿挖出了洪秀全的尸体,并将尸体扛到城南雨花台,让曾国藩查验。一对相互争战十几年的老冤家,以这种方式见面,实在令人唏嘘。这时候,天京城天气骤变,狂风暴雨。这样的巧合,自然令曾国藩心里面犯怵。

    或许,也只有曾国藩这样的奇人才能想出这样的策略应对。我想,他也在担心太平军欲孽,会利用天京城破暴风骤雨做文章,干脆把事情做得更绝一点,证明我曾国藩是镇得住的。戮尸,举烈火而焚之。洪秀全的身体被湘军剁成了肉末,然后和成泥,做成炮弹打出去,彻底灰飞烟灭。

    从实际意义上讲,这种焚尸扬灰对死后的洪秀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报复。但唯有这种才能平息整个湘军的愤怒,才能断绝太平军的念想。

    洪秀全在湘军攻城前的两个月就已病死,其实他的信念早已破灭。当时的天京城弥漫着恐慌情绪,人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天王洪秀全也不例外。

    洪秀全长期的享乐生活,早已消磨了他的心智。他将自己锁在金碧辉煌的天王府中,一面思考着一些神学问题,一面苦练房中术,摸索解脱之道。

    惊心动魄的天京事变使洪秀全丧失了道德权力,人们开始对天兄的身份表示怀疑,对他的后宫生活也提出质疑。随着安庆失守,洪秀全愈加麻木自欺。

    天京被围后,洪秀全精神彻底地崩溃,整天嘴中念念有词,不断呼唤乞求上天让地下长出食物,让天兵饱餐杀敌。天京陷落前三个月,洪秀全用苔藓野草之类东西来充饥。李秀成曾劝此物不能吃,但洪秀全却不以为然。

    最终,洪秀全因食野草过多而病倒,而他却拒不服药,他可能知道自己活下来后是什么结果,于是希望早日解脱。临终前,洪秀全发布诏书:“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

    可以说,荒诞至极,一个玩笑开到底,最终被曾国藩给他来了个玉石俱焚。

    单字解释: 曾 国 藩 攻 入 天 京 为 何 要 将 洪 秀 全 尸 体 挫 骨 扬 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