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造原子弹奖励多少钱奖金?邓稼先:10块,杨振宁怀疑听错了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现如今,国家会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比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一般是500万元人民币。那么作为研究出原子弹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他当年得到的奖金是多少呢?杨振宁有一次回国见到邓稼先问道这个问题,答案让杨振宁怀疑自己听错了。

    几十年前,中国科学家往往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不错的私人关系,比如邓稼先和杨振宁。

    上中学开始,邓稼先和杨振宁就在一个学校上学,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杨振宁年纪比邓稼先大一些,在学校也比邓稼先大好几级。

    到了邓稼先考上西南联大的时候,杨振宁已经是西南联大的大三学生了。又在一个大学上学,杨振宁在课外经常为邓稼先指导学业,被邓稼先视为“课外老师。后来,二人又先后来到美国留学,学的还都是物理专业,可谓学习和生活中的好搭档。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年纪较小的邓稼先选择回到祖国支援国家建设,而杨振宁则权衡利弊后,留在了美国继续物理研究,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邓稼先正带着596的同志们在苦苦地进行原子能的研究。正是因为不同的选择,造成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关于杨振宁和邓稼先有个很有趣的传闻,那就是1971年,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杨振宁带着诺贝尔奖的光环回到中国访问,与邓稼先讨论研究原子弹奖金的事情。

    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试验获得成功,引起了世界轰动,还在美国的杨振宁听说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己的小老弟邓稼先。

    当时,研究原子弹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邓稼先不能对杨振宁透露工作性质,杨振宁也不好直接问。在1971年杨振宁访华时,列出想见的名单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见到邓稼先之后,试探性地问道,他在美国听别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在一个美国人的帮助下完成的,是不是这样?

    邓稼先笑着没有回答他,而是将此事报告周恩来后,周恩来让他写信告诉杨振宁,“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听说,杨振宁因此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79年,邓稼先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核泄漏事故,邓稼先为了他人的安全决定身先士卒,防止核辐射进一步扩散,于是自己穿着防辐射服前去抢救,因此直接接触了核燃料,受到了严重辐射。但邓稼先并未因此停止研究,继续奋战在一线,直到1984年,邓稼先指挥了最后一次核试验。1985年住进医院,直到生命的尽头。

    据说在住院期间,杨振宁专门赶回大陆去看望他,看到邓稼先的病症后,杨振宁更加确信了邓稼先与中国研发原子弹的关系。或许是为了活跃气氛,杨振宁问病床上的邓稼先,你做了这么多,得到了多少奖励啊。

    邓稼先的回答让杨振宁不敢相信,“一共20元。”

    也就是说,原子弹奖励了10元,氢弹奖励也是10元。

    杨振宁一时语塞,要知道杨振宁在美国的工资非常高,这20元连一顿饭钱都抵不上。然而,这20元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奖励了。对于在艰苦环境下的中国科学家们,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同意。1986年7月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专门回到北京为其扫墓,为邓稼先的精神所折服。

    对于这两个科学家的人生选择,我们该如何评价?或许,这与二人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邓稼先是清代著名碑刻学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和北大哲学系的教授,可谓书香传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邓稼先,必然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感情,故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能够放下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

    而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的一位数学家,主攻数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对科学更加痴迷。杨振宁也继承了家里的这个传统,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表示:他觉得在广义上说,他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杨振宁既以中国传统为骄傲,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的研究。在当时的杨振宁看来,中国文化和现代科学都是他的最爱,所以他选择了留在美国继续研究。晚年的杨振宁和邓稼先一样,都回到了祖国,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同样令人敬仰。

    单字解释: 造 原 子 弹 奖 励 多 少 钱 奖 金 ? 邓 稼 先 块 杨 振 宁 怀 疑 听 错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