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人用这种物件取暖,不仅方便功能还多,直到现在还有人用!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数九寒冬,天气是冷的瘆人,这种干冷的天气,最舒服的就是待在温暖的家中,搂着暖宝宝猫冬,现在科技发达,取暖设备各种各样,那么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时候,寒冷的冬天人们怎么取暖过冬呢?

    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件古代的取暖神器“火笼”。火笼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地区在使用,细数下来,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火笼还有另一个名称—熏笼,指的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它在古代是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熏香、熏衣、熏被,基本上家家都有,十分方便耐用,是古代的主要的取暖设备。火笼在历史发展中有许多别称,比如手炉、熏笼、香篝,它们都属于同类物品,只是功能细分上以及样式上有些差异,大抵都是熏衣,取暖。

    南北朝时期继而出现了竹火笼,谢朓在《咏竹火笼诗》中说道“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可见,竹火笼是古人寒冬生活中的神器,不仅继承了熏笼熏香被褥的功能还可以暖手。当然,暖脚也是可以的,南北朝诗人阴铿在其律诗《秋闺怨诗》中便有提到其暖脚作用“独眠虽已惯。秋来只自愁。火笼恒暖脚。行障镇床头。”总的来说,竹火笼的主要功能还是取暖。

    关于火笼的材质,有着不同的记述。但总体来讲,普通人使用的都是竹子编制的,《清稗类钞》在提到浙江昌化当地风俗时记载“冬日,人皆携一火笼‘以竹编为笼,内置火钵。’以御寒”,可见竹制火笼的普遍性。

    关于火笼的使用场景,扬之水在其著作《终朝采篮》中有相关的描述,摘录如下,以做参考:

    “墟市上卖一种有提梁的竹编小篮,小篮下连一个喇叭形的高足座,竹篮里边坐一个小陶盆。同行的栗建安先生说,这是闽北山区常见的取暖用具,名竹火笼。冬天里人们上身穿棉袄,下边却是一条单裤,而且多半赤脚,于是随身提着竹火笼,里面用灰埋炭,炭是烧饭时灶火燃过的杉木,因此不冒烟。坐下来的时候,就把竹火笼放在腿间,让热气由下贯上。”

    火笼还是以前重要的婚礼陪嫁物。作为陪嫁物,火笼本身取暖功能实则已被弱化,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不过,这也表明,火笼如五谷一样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福建《民俗志》中对火笼的作用有着清晰的描述:“在尤溪,还不得遗漏一对火笼(喻意亲热);在邵武,女家还须为新娘准备一对火笼带走,其中一个在结婚那天要装上炭火,让新娘带在轿内,寓意新娘嫁过去后日子过得红火”。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竹火笼,这个笨重的取暖工具已经为人所弃用。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或几个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印迹,它的存在有着更多的文化意义。

    单字解释: 古 人 用 这 种 物 件 取 暖 不 仅 方 便 功 能 还 多 直 到 现 在 还 有 人 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