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李广难封”真的是皇帝的错吗?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句多被后人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和对当朝统治者用人不公的愤慨。李广就是太史公所著《史记》中名篇“李将军列传”的主人公,从中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难封”真的如后世文人墨客所言是当朝皇帝用人不公吗?其实太史公虽然对李广极为欣赏,对他的人生际遇也极为同情,但太史公是一个真正的史家,他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对李广的生平事迹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李广难封”根本原因就是他自己。

    首先,李广自负其能,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成名事迹其实都是靠着他的个人勇武而非指挥能力,如他的“飞将”称呼,“酒后箭射入石”等都是个人勇猛的体现。李广为雁门太守时曾经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匈奴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李广带兵时,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他带出的军队都是能打顺风仗却不能打恶战,极易溃散。李广这样的将军绝非良将,任何当政者都不可能将关系国家命脉的大型会战交给李广指挥。

    西汉承秦制,军功以斩首记功,斩首数量达到要求时才会被封侯,例如霍去病17岁获封冠军侯,便是因其一战成名,仅首战就斩敌2028人,还多次俘虏匈奴的王、相、将军。但是李广在文景两朝主要负责的是对匈的防守工作,而汉武帝时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全军覆没告终。纵观李广在七十余战中的表现,虽然是英勇无双,对敌人有极大的震慑作用,但均是歼敌不够,也未能俘获敌方重要首领,甚至还有不少败绩,没有封侯达到资格。公平来说,李广的许多败绩,放在现代军法严格的时期都应该被斩首,如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伐匈奴时,李广独立帅一路万骑汉军出塞,全军覆没,连本人也被俘虏;漠北会战时李广却失期未与主力按时汇合,这种行为已经可以称为军事犯罪了。

    最后李广缺乏基本的政治智慧,如平定七国之乱时,他作为西汉中央的将领,却接受藩国梁王的将印,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从李广擅杀执法严明公正的霸陵尉,就可以看出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像汉武帝这样的当政者很难会重用这样即无功绩又有极大性格缺陷的人。所以说“李广难封”并不是皇帝的错,而是他自身的原因。

    单字解释: 李 广 难 封 真 的 是 皇 帝 的 错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