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破釜沉舟的战术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一场豪赌,疑点重重!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陈馀为了敷衍出城求援的张黡、陈泽,调拨给他们5000兵马,让他们先去试探性地对秦军发起攻击。张黡、陈泽虽然勇气可嘉,但这种以卵击石的努力,连浪花都不曾激起一个。巨鹿城内,赵王歇和张耳束手无策;巨鹿城外,陈馀也好,其他派系的援军也罢,面对着由王离统率的强势秦军,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一切的希望已经完全压在了项羽肩上,但论名望,论资历,论年纪,想来在当时楚国之外反秦诸将的心里,并不会对项羽格外看重吧。

    决战巨鹿

    让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当时巨鹿的周边局势:秦军无论从兵力上还是从战斗力上都有绝对的优势,章邯和王离分工协作,章邯驻军在巨鹿城以南大约80—100公里左右的棘原,这里东临黄河,是个码头型的城镇,敖仓的粮草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黄河水运抵达棘原,登岸之后再转陆路,在甬道的庇护之下,快速、无损,并且源源不断地进入王离的军营。

    项羽的打法,最为人熟知的是《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说项羽杀掉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项羽果断进军,派出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带2万人率先渡过黄河,援救巨鹿,当这支先头部队稍稍占了上风之后,陈馀再一次向项羽请求增援,项羽这才全军渡河,因此有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只带3天口粮,以示有进无退、速战速决的决心。

    项羽行军,没有半点耽搁,才到巨鹿城下就和王离展开决战,在多次交锋之后,终于截断甬道,大破秦军。秦军的3员大将,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閒自焚而死。

    战斗从头到尾,楚军一直都在孤军奋战,诸侯将士们虽然人数不少,在巨鹿周边扎下了十几座营垒,人却都在墙头观战,所谓“作壁上观”。

    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震天,只看得作壁上观的诸侯将士们心惊肉跳。等击溃秦军之后,项羽召集诸侯将领会面。这些将领在进入楚军辕门的时候,没有一位是大喇喇走进去的,而是用膝盖着地,一点点挪进去的,低头不敢仰视。从此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赢得了统领诸侯的权力。

    司马迁这一段描写特别生动,成功营造出了项羽的战神形象,但细节特别禁不起推敲。比如说到项羽起全军和王离决战,原文是“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疑点之一是,以项羽的兵力,不可能对王离形成包围。

    疑点之二是,项羽和王离经过了所谓“九战”,这里的九是虚指,也就是多次交锋之后,才截断了运粮的甬道,大破秦军,但既然已经多次交锋了,秦军已经溃败在即了,截断粮道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战术角度来看,这种打法显得很不合理。秦军最薄弱,也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绵延近百里的运粮甬道,楚军大可以避实击虚,首先避开王离的巨鹿军团和章邯的棘原军团,以局部的优势兵力截断甬道,先让王离军团断粮。

    其实项羽正是这么打的,只不过这个细节被司马迁写进了“张耳陈馀列传”在“项羽本纪”里就只是突出描写项羽和楚国军队的勇猛无畏。

    破釜沉舟

    《资治通鉴》结合了《史记》这两部分的内容,把项羽的战术拆解出来,说黥布和蒲将军率领的2万人规模的先头部队截断了甬道,导致王离军团吃不饱饭,到了这个时候,项羽才亲率主力渡河,破釜沉舟寻求决战。这就显得项羽有勇有谋,并不是只凭着一腔热血去打仗的。

    站在项羽的角度来看,杀宋义堪称一场豪赌,虽然宋义已死,自己也得到了楚怀王的正式授权,但赌局并没有散,因为自己已经没了退路,无论如何都必须和秦军决战。

    如果没打赢,那就证明宋义是对的;如果不能速胜,变成了两军相持的阵地战,那同样证明宋义是对的。于是,项羽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才能让三军将士和自己一道,以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状态投入这场豪赌。

    这是管理学上的一个经典难题,领袖人物拼上身家性命去创业,成则五鼎食,败则五鼎烹,做事自然不惜力,但部下并没有背水一战的觉悟,就算队伍垮了,转身再投奔其他阵营就好,反正退路还多。

    所以作为领袖,尤其是创业阶段的领袖,往往对自己人比对敌人更狠,会不择手段地把部下逼上和自己一样的绝境,让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有进无退,不如此则激发不出来最大限度的战斗力。

    在我们熟悉的《水浒传》里就有很多这一类的情节,所谓逼上梁山,往往并不是官逼民反,并不是像林冲那样被高官和官二代陷害,反而是被梁山头领用尽手段,连坑带蒙逼上梁山的。宋江那一伙核心头目,为了逼一个良民上山入伙,可以洗劫百姓,可以栽赃嫁祸,可以用借刀杀人的伎俩害死这位良民的全家老小,甚至可以拐骗甚至杀掉无辜的小孩子。

    所以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我一直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部《水浒传》,价值观割裂的现象实在太过严重,所以它应该是由很多故事和很多版本拼凑而成的,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种种逼良为盗的手段却相当统一。

    所以,杀宋义,是项羽一个人的破釜沉舟。自己既然断了后路,就得让全军将士一起破釜沉舟,这正是项羽极具谋略的一面。

    渡河之谜

    但《史记》的记载当中还有一些疑点,司马光也没能注意到。比如原文里的这一句:“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zè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被《资治通鉴》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

    疑点之一是:既然都破釜沉舟了,锅都砸了,没法烧饭了,那么剩余的3天口粮该怎么吃下肚呢?

    疑点之二是:即便从距离巨鹿最近的渡河点渡河,登陆之后行军到巨鹿,路程并不算近,步兵急行军3天未必赶得到,更要命的是,中途还必须横渡漳水。所以清朝学者王先谦为《汉书》作补充注释,注释到这段内容的时候,特别提出所谓黥布和蒲将军率领先头部队“渡河”,渡过的并不是黄河,而是漳水。

    王先谦是学术大家,不会不知道当时凡是称“河”,不是通名,而是专名,专指黄河,但他之所以硬要把“渡河”解释为渡过漳水,实在是因为只有这样解释才能在地理关系上讲得通。

    作壁上观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项羽和王离正面交锋,大破王离军团。我们自然会想到在此情此景之下,章邯军团一定会和王离军团协同作战。

    但实情刚好相反,章邯竟然撤军了,导致诸侯援军终于鼓起勇气,追随楚军进击王离军团,这才有了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閒自焚的结局。

    这又引发了两个疑问:一是诸侯援军到底是一直作壁上观,战场全由楚军收拾呢,还是在作壁上观之后,眼见得胜券在握,终于冲出营垒,跟着楚军一道痛打落水狗呢;二是章邯为什么在王离军团兵败之后,非但不去施以援手,反而撤出战场了呢?

    疑问之一彻底无解,司马光大概也想不清楚,所以《资治通鉴》的这一段内容其实是前后矛盾,读不通的。至于疑问之二,大约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就已经很伤脑筋了,索性在相关记载里特意删掉了章邯撤军的内容。但这样的处理方法,只能说在逻辑上努力做到了自洽,至于章邯到底有没有真的撤军,班固应该并不能够确定。

    真相已经无从得知了,学者们各有各的推测。最为合情合理的推测,我以为是辛德勇先生的说法:章邯护卫甬道的军队虽然吃了败仗,但章邯军团的主力尚有20多万的兵马,并没有伤筋动骨。章邯之所以退兵,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必须退守棘原,以确保这个军粮转运码头的安全,二是章邯相信只要自己可以保障军粮的储备和运输,那么王离军团并不难击败项羽。

    章邯的失策,仅仅在于没想到项羽所率领的楚军真的可以做到一夫拼命,万夫莫敌,真的创造了战术奇迹,击溃了王离军团。

    就这样,巨鹿之战彻底扭转了胜负的天平,使反秦事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谁又能想到,胜利的苦果并不比失败的苦果更甜。

    几家欢乐几家愁,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张耳/陈馀: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变化真快,男人绝情起来真狠!

    单字解释: 破 釜 沉 舟 的 战 术 奇 迹 是 怎 么 发 生 的 ? 一 场 豪 赌 疑 点 重 重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