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断了生计,给胡适写求助,他开出三个包养条件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断了生计,给胡适写求助,他开出三个包养条件

    那些湮没已久的传奇,轮回着我们今世的爱情。在找寻流逝的爱情中,我们思考着现在的生活观:女人的一生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陆小曼,民国名媛,不仅长得好,而且出身好,嫁得好,妥妥的人生赢家,结果她却踹翻了安稳人生。

    外人眼中,她和毕业于西点军校王庚堪称男才女貌,但在陆小曼看来,王庚只是个工作狂,一边享受着他提供的富贵生活,一边抱怨他不解风情。

    后来,她嫁给了徐志摩,心心念念是嫁给了爱情,出则豪车,入则别墅,十几个佣人轮番伺候,一双鞋顶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在陆小曼眼里,徐志摩真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公!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拒绝了其他的追求者和徐家的援助,选择了已经有家室的翁瑞午。

    拿过供养陆小曼的接力棒后,翁瑞午待她细致入微:她不喜欢喝牛奶,就给她请奶妈;她被关押,他拿出祖传名画疏通关系……临终前他还不忘拜托友人照顾她,得到承诺后才安心。

    面对他30年倾家荡产的供养,陆小曼声称,对他只有感情没有爱情,并不许他抛弃发妻,也不肯和他结婚。

    一手好牌被陆小曼打得稀烂,但还是架不住她好命,所遇之人都愿倾力养她,一个离开后,另一个便奋力顶上——连胡适都曾插一杠子。

    胡适:你的一切我包了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

    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一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内容如下:

    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望你很快地来看我。别太认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没有给我电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明天再给你写信。媚娘。

    胡适曾说,陆小曼是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而胡适本身又是风度翩翩的“大众情人”,这样的郎才女貌发生点什么关系,也在情理之中。

    1931年11月19日,对于陆小曼来说,是一个让她心痛的“黑色的日子”。这一天她的夫君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坠毁。外界都说是陆小曼害死了徐志摩。理由是陆小曼吸食鸦片,挥霍无度,徐志摩就是为急忙搭飞机赶到北京开课挣钱而出事的。

    徐志摩出事后,胡适第一时间赶来,帮着陆小曼处理后事。

    看到日渐憔悴的陆小曼,胡适心中充满了同情,一度也想给她一些帮助。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志摩遇难不久,陆小曼出人意料地被翁瑞午包养了。

    据说,胡适和陆小曼有过下面的这段谈话:

    “翁瑞午有妻有子,又是个花花公子,你何苦这样呢?”

    “只要他对我好,我不在乎名分,反正这么多年,我也没有名分。和志摩在一起,我有名分吗?他们徐家的婚丧嫁娶,我一概不能参加,你说我有什么名分?现在和翁瑞午在一起,不也还是这样?我陆小曼就是这个命。”

    “那你就打算这辈子这样,和翁瑞午在大烟榻上过完此生?”

    “那你大博士给我指一条路?我是个女人,我要吃饭。”

    “只要你离开翁瑞午,与他断绝关系,你的一切我包了。”

    “我的事,你包不了,你没法包。”

    “你才29岁,你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陆小曼根本不听胡适这些话。最后,胡适只得怅然离去。

    半个月后,胡适在南京又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三点:“1.希望你戒除嗜好。2.远离翁瑞午。3.速来南京,由我安排你新的生活。”

    陆小曼根本不理,连信也不回。她继续与翁瑞午过着在大烟塌上吞云吐雾的日子。胡适见此,也只好任她而去。

    结语:

    1965年4月,陆小曼病逝,终年63岁。一代佳人,终归尘土。

    她的一生都像一只金丝雀,被人爱着,宠着,养着,玩着,早已失去了自由飞翔的欲望与能力。接受男人的供养,便意味着从此他是上帝、是金主,而不是携手并肩的爱人。这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的陆小曼而言,算是莫大的讽刺。

    单字解释: 徐 志 摩 死 后 陆 小 曼 断 了 生 计 给 胡 适 写 求 助 他 开 出 三 个 包 养 条 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