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文帝:乱提拔官员国家可能被整垮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帝王的帝王驭权之术显得尤为重要,如若驾驭不好很有可能会祸及国本,就比如提拔官员来说,如果做不好就会有可能将国家拖垮,汉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古代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个通过大臣推荐的皇帝。在他手上开创了文景之治,为孙子汉武帝刘彻彻底清除匈奴边患奠定了雄厚基础。

    其实,刘邦通过起义这种方式推翻秦朝、他通过推选方式当上皇帝,这种形式合不合法,这对他来说不是太重要。对他而言,秦亡汉兴才是他关心和执政的关键所在。他执政就是要避免执掌的大汉王朝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秦亡汉兴,一直是刘恒心中最敏感的地方。

    有一次,忙于工作的汉文帝刘恒决定放松一下,休息一下,来到上林苑的虎圈。当然作为一个负责的皇帝,看到好不容易弄来的珍禽异兽当然得亲自过问一下,显示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他拿起登记的各种禽兽的册子,居然一口气问了十几个问题。不知道当时的上林苑主管是不是见到皇帝驾临过于紧张,还是没有拿出小本子记下皇帝的这十几个问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他满脸通红,表情木讷,东看看西瞧瞧,居然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这场面尴尬了。

    幸好,这位皇帝是刘恒,换一个皇帝,上林苑令估计得掉脑袋。

    这时,上林苑令的救星出现了。

    一个具体负责管理兼打扫虎圈清洁卫生的小官吏从上林苑令旁边走出来,将前面的十几个问题详细而周全地回答了,而且声音很大,伶牙俐齿唯恐皇帝问不到自己。这是怎么一个回答呢?打过比方就是我们都说神枪手是指哪打哪,那么文帝就是枪,这位小官吏就是那颗子弹。

    看到小吏对答如流,文帝大喜,发了一通感慨:这个管理虎圈的小吏才是所有官员的榜样,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说完这话,他又转头对着上林苑令,你当这个上林苑总管太不合格了,下课吧。

    于是,文帝便叫随身智囊团近臣张释之具体办理虎圈小吏当上林苑令,而上林苑令立马撤职的相关事宜。

    按理说,皇帝已经下达了官员任命通知,下面臣子照办就OK了。但是,文帝带的是张释之,而他是一个要求皇帝也要按法办事,法律是天子与百姓应共同遵行的的人,不会这么草率执行文帝的命令的。

    等文帝心绪稍微平复后,张释之来到文帝面前说,陛下,我想问问你两个问题?文帝一看,不用客气,尽管问。张释之的第一问题就是:皇上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回答,那是一个忠厚长者啊!当然还有他没有说出口的就是没有周勃,吕氏家族的人就不会铲除。没有周勃力主,文帝刘恒就不可能进京接替惠帝。当然没有周勃,最大可能他仍是诸侯国代国老大而已。

    张释之紧接着问了第二问题:东阳侯张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文帝心想,这个老张要干啥子?文帝回答:当然也是忠厚老者啊。你想想,张相如跟随文帝父亲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又平叛又打匈奴的,是开国大功臣啊。

    文帝回答完还没有缓过劲来,张释之开始语重心长了。

    张释之说,周勃也好,张相如也罢,皇上都称为他们为忠厚长者,是品德超群的人。但陛下也知道,他们都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但是一说到一些大政方针却都不能能言善辩,而且还显得口吃。难道他们也不如上林苑的那位小吏吗?如果皇上执意要让那位小吏当官,是不是要向天下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不需要干什么实事,可以凭喋喋不休伶牙俐齿,趋炎附势就可以升官发财?

    看到文帝若有所思,张释之拿出杀手锏秦亡汉兴,这其实是文帝最关心的事情。

    张释之说:秦朝是怎么灭亡的的?就是重用一些舞文弄法的官吏,这些人啥都不会,就知道迎逢上面,趋炎附势,让秦朝君王认为,你好我好,天下一片太平,形势一片大好,革命事业红红火火。可是呢?曾经那么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这个教训还不深刻吗?

    张释之看到深色凝重的问答,决定继续加把火:如果皇上因为那位小吏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那么天下人看到这种现象,估计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练就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上行下效,下面的人看到皇帝都有这样的喜好,就像影子随着身子,回声随着声音一样,那我们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

    文帝毕竟是文帝,觉悟是很高的,认识到这种趋炎附势对整个社会的伤害,于是取消了前面的任命,不再越级提拔那位虎圈小吏。

    不要认为封建社会帝王都喜欢趋炎附势的人,至少汉文帝刘恒还是三观多正的人。

    单字解释: 汉 文 帝 乱 提 拔 官 员 国 家 可 能 被 整 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