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是抗日名将,竟下令开炮,把缠斗的中日双方士兵都打死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他是抗日名将,竟下令开炮,把缠斗的中日双方士兵都打死

    说到民国时期的人物,提起“少帅”,可能大家立马就能想到张学良,但是说到“侄帅”,知道的人可就少了。

    此人名叫何绍周,他的叔叔就是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二哥何应禄的儿子。

    三人本属同宗,其亲密程度非一般人可比,故而军中好事者便给何绍周取了个“侄帅”的称呼。

    按常理,作为何应钦的侄子,何绍周可以享受很多的便利,但是他很有骨气,从不向外人说自己的叔叔是何应钦,而且他一路打拼到军长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

    何绍周将军的戎马生涯起步很早。

    年少时,他于贵阳“省立南明中学”毕业后,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愤而出走。与诸多黄埔名将一样,在1924年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怀着满腔热血的何绍周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并在将星闪烁的黄埔一期生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早在1932年,时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团长的何绍周就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率部与日军交过手。全面抗战爆发后,何绍周重返淞沪战场,继而又血战于南京、再战于田家镇、三战于四望山,随后相继参与宜昌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等著名战役,正面战场上的每一场恶战几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1943年1月,身经百战的何绍周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第二年就直接指挥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松山攻坚战。

    第八军接受任务时,松山大战已进行到第二阶段,在当时很多将领的眼中,担任攻打松山的任务并非什么美差,尤其新二十八师在松山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大家都清楚上松山就意味着损兵折将,很可能还徒劳无功。

    松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从滇西反攻的全局来看,这块硬骨头又不得不啃。

    因此,在第八军接到进攻松山的指令时,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怀着期望与信任对何绍周说:“打松山还得靠你们这支老部队。”

    调第八军攻打松山的确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不仅因为第八军如卫立煌所说的是一支“老部队”,作战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基本上是由贵州籍士兵组成。

    云南与贵州为邻省,都属于大山连绵、茂林丛生的地势,并称“云贵高原”。用贵州兵打松山,第一个优势即是他们对这样的地形不会陌生;其次是生活在高原山区的他们自然有不少人是爬山的能手,作战中更能发挥优势。

    1944年7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抵达松山。

    何绍周接手后,面临着两个最大的问题是:一是部队分散,无法短时间内集到松山;二是跟新28师交接时,对方拿不出任何日军火力点分布图及相关敌情信息。

    7月上旬的二攻松山是仓促的,炮击后,何绍周投入了先期到达的荣1师第3团、王伯勋第82师246团,一部在西南面滚龙坡至大垭口一线作佯攻,主力越过阴登山从东正面直攻松山主峰子高地。结果是,二攻松山虽一度攻上子高地,但却没提防日军隐蔽的侧击火力,很多士兵纷纷中弹。

    三攻松山前,进行了一定侦察,决定先拿下西南翼的滚龙坡,同时在西北翼的黄土坡方向佯攻。兵力增加了荣2团第3营。子高地那边的攻击没有停止。远征军再次攻上子高地,但再次被日军的侧击火网打下来,滚龙坡方向的攻击也失利。

    三攻松山失利,何绍周开始皱眉了。

    进入7月后,滇西大雨不断,整个松山十天里有五天处于雨雾交加中。

    四攻松山,由于敌堡坚固,炮兵出身的何绍周,下令进行定点轰击,即每门炮专打一个堡垒,一一相对应。整个松山之战,远征军发射了近5万枚各种炮弹,一半多都打向滚龙坡。日军阵地被爆炸掀起的白烟包围,他们有限的几门火炮一直在装哑巴。

    它们是真哑巴了。

    因为远征军的一枚炮弹打中日军弹药仓,500多枚炮弹被引爆。

    滚龙坡方向突进依旧缓慢,每向前迈一步都有战士倒下,最终以惨重的代价夺取了几个前进据点。

    五攻松山,新加入的第82师第308团拼死夺取了日军三个阵地。

    战斗日益白热化。

    但入夜后日军的白刃逆袭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远征军士兵身上除了刺刀刺伤的伤口,就是军刀砍伤的伤口。

    冲锋枪与军刀,1944年的松山令人唏嘘。

    转眼到了7月底。

    六攻松山,仍主打滚龙坡,远征军步步为营,初次使用的火焰喷射器发挥了巨大功效,日军堡垒里不断蹿出“火人”。第82师第246团一部冲入滚龙坡上的已高地,日军也冲出堡垒,双方展开白刃战。

    这一队远征军士兵都是新兵,在拼刺刀技术上显然甚逊于日军,虽然人数三倍于敌,但15分钟后就倒下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岌岌可危。

    就在这时候,在千米外竹子坡观战的何绍周下了道狠命令:叫炮兵直接轰击胶着难分的两军士兵。

    炮兵不忍下手。

    何绍周严令轰击。

    炮兵忍泪发炮,在炮弹打出去的时候,都下意识地背过身去。

    后来何解释:按当时的情况,打下去,攻上高地的中国士兵会全部阵亡,与其叫他们被日军刺死,不如趁着将日军引出堡垒的机会,跟敌人同归于尽,否则的话功败垂成,士兵们重新攻击时,照样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件事,后来也成为了何绍周的一个污点。不知道大家对他的做法怎样看待?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何绍周没有跟着何应钦一起去,他先是到香港隐居,后来移居美国,1980年在美国去世,享年78岁。生前育有两子一女,现均在海外。

    单字解释: 他 是 抗 日 名 将 竟 下 令 开 炮 把 缠 斗 的 中 日 双 方 士 兵 都 打 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