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曹丕参考古籍,设计的帝位禅让剧本,保全子孙214年的平安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自古以来,朝代更迭,皇位易主,都难免一场血雨腥风,亡国之君的下场,要么是被囚禁折辱,郁郁而终;要么身首异处,死状凄惨。

    这样的场景,在千年的历史当中反复上演着,仿佛已经成了改朝换代的一个必然存在的重要仪式。

    然而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剧情在悄然发生。

    提起曹丕,人们想到的或是他狠辣无情,意图逼杀亲弟曹植。

    一首《七步诗》算是坐实了他不孝不悌的罪名,或是想到他与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似乎少有人记得他还是一位颇具才干的帝王,他用禅让的形式上演了一场不染血腥的夺位。

    或许正是因为没有鲜血的唱和,才让人们遗忘了历史上还发生过这样一次谋朝篡位。

    尧舜之事,吾知之矣

    公元220年,大汉王朝已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耄耋老叟,再也无法挣扎求生,只能将一切交付给把持朝野的权臣,静静等待最后的宣判。

    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开始,一切或许就已经露出端倪了,这天下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是魏王一家的。

    曹操身死后,历史上的魏文帝曹丕登场了。

    一位历经了重重阻碍登上大位的继任者,会甘心止步于做一个把控朝野的魏王吗?

    显然是不会的。

    权势再大也终究是为人臣子,曹丕最终的目标是九五至尊。

    可是,篡位夺权终究难免一个乱臣贼子的污名。

    所以,曹丕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一个恰当的方式,既可以实现自己问鼎九五至尊的愿景,又可以堵住悠悠众口。

    遍阅古籍,曹丕终于有了答案——尧舜禅让。

    曹丕其实早就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时机与实力,臣子们也都再三劝谏,拥立曹丕登基称帝。

    但是曹丕心里早有打算,臣子再三进言,曹丕再三表示惶恐,誓死不肯接受。

    至此,身为案上鱼肉的汉献帝自然也已将局势了然于心,三下禅位诏书,让位曹丕。

    再三推拒,曹丕已经做足了样子,世人眼中曹丕已然树立了一个正直不阿、贤德仁厚的形象,当汉献帝四下禅让诏书,便状似勉为其难地在“登台受命表”上批了一个“可”字。

    受禅台上,曹丕受到文武百官、四夷使臣的朝拜。

    典仪过后不禁感慨“尧舜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到底知道了什么?

    《竹书纪年》中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想来世人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佳话,也不过是后世史书里美化过的版本,权力的让渡,亲子之间尚且有勾心斗角,何况是将权柄交予外人,怎会像儒家典籍中描写得那般美好。

    权力会让人心变得复杂,最顶峰的权力更甚。

    权力除了它本身,还意味着掌权者的生死。

    权力的流失,亦是生命的流逝。

    法家的韩非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无论如何美化,都改变不了尧、禹等人曾是人臣的事实,臣子夺了君王的权,到底是配不上贤德二字。

    曹丕知道了什么呢?

    想必是禅让和篡位的同与不同吧。

    相同的是,实质上都是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是世人眼中不耻、唾弃的行径;不同的是,多了一场名为禅让的表演,就像是蒙上了一层面纱,从主动夺权,变成了被动接受。

    篡位者被唾弃,接受禅让者却会受万民朝拜,赞一句众望所归。

    曹操为何只称王不称帝

    历史上曹操曾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权倾朝野的丞相、距离称帝一步之遥的魏王,但是他终究直到死前都是魏王,不曾篡汉。

    是因为实力不够吗?

    显然不是。

    牵引汉献帝这具傀儡的丝线,终究是握在曹操手中,何时弑君夺位只在一念之间。

    从陈留起兵到决胜官渡,再到征战乌桓、平定凉州,乃至赤壁之战,曹操是一路征战拼杀而来。

    若是想要以兵变夺权,似乎易如反掌吧。

    只是别忘了,曹操他生逢乱世,此时各路兵马虎视眈眈,任何一路暂时领先的诸侯,优先的选择都是挟持天子,代为发号施令。

    夺位都是徐徐图之,谁也不想贸然背上弑君的罪名,成为各路大军共同的敌人。

    然而,随着各路兵马的相互厮杀,势力划分也越发清晰,渐渐呈现出三分天下的趋势。

    此时不是没有人劝谏曹操称帝。

    《魏略》中记载: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魏略》的记载或许言辞上会有失偏颇,但是想要表达的意思却很真实。

    即使是一方颇具实力的诸侯建议曹操称帝,他也坚决地拒绝了,甚至认为这是要陷他于不仁不义的水火之中。

    历史上的曹操应该是真的拒绝了。

    但却并非忠于汉室,而是忠于自己的野心。

    他不是没有实力。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里,魏国才是最强大的那一个,是其他两国联手尚且需要卧龙先生向上天借一场东风才能扭转败局。

    可反观刘备与孙权,都早早称了帝,唯有曹操还是曹丞相、还是魏王。

    可见,对于曹操来说,此刻对于称帝而言,时机尚且不够成熟。

    这个时机不是指自身的实力,或许也不是天下人的议论,而是天下尚且三分而立。

    他曹操想坐的不是三分之一的天下,想当的也不是三分之一的帝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想要的是一统中原,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吴国、蜀国尚且未灭,曹操壮志未酬,即使是已年过半百,乃至年逾花甲,仍是心有不甘。

    弥留之际,不知道曹操是恨自己未能一扫吴蜀两国、一统中原多一些,还是悔未能称帝登基、睥睨天下多一些。

    好在,一切的遗憾都有曹丕这个儿子来抚平。

    曹丕终是用自己的方式圆了父亲统一中原的帝王梦。

    汉献帝是何结局

    刘协,从他少年被董卓拥立为帝开始,似乎就注定只能是个傀儡皇帝。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不能随心所欲。

    前有董卓,董卓死后是董卓旧日的部下,后来是兖州牧曹操。

    作为汉室最后一位天子,他注定是悲哀的。

    江山早在传到他手中之前就已经山河破碎、摇摇欲坠。

    不要说此刻他已经无力挽回,即便是他此刻不是受制于人的傀儡,大厦将倾,也已经是无法挽回的定局了。

    不过,作为亡国之君,他也不算最差的。

    至少他本人不曾施行苛政,也不是一个暴虐的君王,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他不是桀纣那般令百姓恨不得生啖其肉的暴君,也不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人们对他还是宽容的。

    当然,汉献帝也可以说是幸运的。

    在他看出曹丕终究不是曹操,不会有耐心等到吴蜀两国被荡平后再称帝的时候,早早表明态度,主动禅让帝位。

    主动让出帝位于帝王而言,无疑是屈辱的,但这也是他为自己,为家族的其他人能做的最好的保全之策了。

    曹丕或许是觉得刘协这位傀儡帝王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也不曾为难他,在上位后将其封为山阳公。

    “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可以说,刘协除了不再是天子,一应待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受万户赋税供养的山阳公刘协得以颐养天年,甚至活过了曹丕,在曹叡一朝才寿终正寝。

    葬礼之上,魏明帝曹叡甚至亲自率领群臣百官致哀,上谥号“孝献皇帝”,陵寝为“禅陵”。

    很多人会从字面上揣度汉献帝的谥号“献”,认为魏帝是在讽刺刘协身为一代帝王,竟然为了苟且偷生而主动献上皇位。

    其实不然,从《谥法》中看,聪明睿哲曰献,这是一个美谥,并非存心讽刺。

    且魏帝如若有心嘲讽这位汉帝,有许多更妙的谥号选择,实在不需要生前给足了昔日一国之君的体面,死后才来为难。

    曹丕用禅让代替篡位,于他自己是躲过了世人的口诛笔伐,于汉献帝来说,或许曹丕的选择改变的是他的生死。

    亡国之君无疑是悲哀的,生死皆由他人一念之间,但是刘协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亡国之君,曹丕的一念,是善念。

    国虽亡而犹在,福荫子孙214载

    三国乱世,时局瞬息万变。

    看似是三国中最强者的魏国,最终也不过只存在了四十五年。

    不管曹操如何的英明神武、气贯山河,曹丕如何的杀伐决断、狠辣无情,但是逝去的亡魂终究是改变不了世间的格局。

    曹丕称帝后,不满四十便英年早逝。

    其子曹叡即位之初,也称得上是有勤政爱民之势,可后期也确有荒唐昏聩之际,最后也是年仅三十五岁便薨逝了。

    后继之君终究是不敌司马家,渐渐沦为了昔日献帝的模样。

    号称“鹰视狼顾”的司马懿,终究不是凡俗之物。

    乱世之中,哪个野心家不曾想过有朝一日,立于千万人之上,受万民膜拜呢?

    不过,曹魏一族是幸运的。

    有昔日曹操与曹丕这父子俩的先例在前,司马家父子尽管再怎么手握重权,野心昭昭,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也不敢贸然废魏帝而自立,只得继续立了几位曹氏傀儡,做着背后实际操控朝局的掌权者。

    然而,或许是在司马昭狼子野心的掌控下,生活或许实在是太过压抑,曹奂在司马昭死后,决心退出这暗流涌动的权力漩涡,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

    与汉献帝一样,保留了帝王的体面,降为陈留王。

    从魏帝到陈留王,曹奂看似是低走,其实他的境遇或许更好了一些。

    不再是他人掌权的工具,却拥有堪比晋帝的体面;不再是他人称帝的阻碍,自然不担心性命之忧。

    或许是因为手中不再有实权吧,后来的各种战乱纷飞,乃至八王之乱都不曾殃及陈留王。

    和汉献帝一样,陈留王曹奂得以颐养天年,甚至死后传位子孙,延续家族荣耀。

    魏国在建国四十五年后走到了尽头,但是曹魏一族却不曾就此陨灭。

    看似是司马家最后取而代之,然而历史结果却往往出人意料。

    东西两晋,十五帝,总共不过155年,而曹魏一族世代传承的陈留王王位,却绵延后世214年。

    直至刘宋王朝开始,才被匆匆废黜。

    就司马家与曹家的斗争结果来看,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曹家。

    这214年的平静与富庶,对比历史上数不清的亡国后境遇悲惨的皇族,已经是无以言表的幸运。

    乱世之中,能够保全亲族,偏安一隅,已是万分的难得。

    想来,曹丕当年为了篡夺汉室帝位,宿夜难眠地翻阅古籍,查找前人典故之际,也未曾想过自己放过汉献帝此举,会为子孙后世留下了一个生的机会。

    对曹丕而言,禅让仪式或许只是给自己篡汉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完美借口,让一切来得看似顺理成章。

    而给汉献帝极高的待遇与礼遇,说到底,也不过是高位者爱惜羽毛的举措罢了。

    至于对子孙后世在乱世中的荫蔽,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意外罢了。

    有句俗语说,“做人留一线,他日好相见”。

    曹丕放了汉献帝一条生路,无意中也给子孙后世留下了一条生路。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罗米、熊铁基《论曹丕受禅代汉》

    朱子彦、王光乾《曹魏代汉后的正统化运作——兼论汉魏禅代对蜀汉立国和三分归晋的影响》

    单字解释: 曹 丕 参 考 古 籍 设 计 的 帝 位 禅 让 剧 本 保 全 子 孙 年 的 平 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