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韩信当楚王后对帮过他的亭长、漂母和使其受胯下之辱的人均行赏赐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韩信微时的经历和范雎差不多,一个曾忍受胯下之辱,一个曾忍受撒尿之辱,后来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范雎成名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他羞辱了陷害他的须贾,追杀鞭笞他并让宾客在他身上撒尿的魏齐。而举荐曾帮助他来到秦国的王稽和郑安平。

    范雎可以说是恩怨分明了,那么,成名之后的韩信,又是怎么对待微时帮助他和羞辱他的人呢?

    下乡南昌亭亭长

    韩信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没钱做不了小官吏,又没有谋生手段,做不了生意,天天晃过来晃过去无所事事,吃饭也要靠别人接济。

    当时,下乡南昌亭亭长很看中韩信,觉得韩信不是一般人,所以常常让韩信来家中吃饭,接连数月,亭长妻子受不了了,韩信站着不比别人矮,躺着不比别人占地小,要力气有力气,却什么也不干,见天吃白饭,让谁谁也不乐意。

    虽说谁家也不缺这点饭,但也没人愿意天天招待这种游手好闲之辈。于是亭长妻子早上很早就做好饭了,在床上就都吃掉了。

    韩信

    韩信照常饭点晃到了亭长家,一看没给他准备饭,怒了,一气之下离开了,再也不去了。“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漂母

    韩信跑到城下钓鱼,一钓钓一天,饿得肚子咕咕叫,有几个老大娘天天在这里漂洗衣物,其中有一个老大娘看不下去,就带饭给韩信吃,数十日不曾间断,韩信好感动,激动地对老大娘说:“吾必有以重报母!”

    老大娘一听不高兴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估计老大娘心里想的是:这么结实的一个小伙子,咋就正事不干,整天佩着一柄剑,到处晃悠,等到他发达了,说不定我早入土为安了。

    屠中少年

    韩信的家乡是淮阴,当地有一个仗势欺人做屠户的少年,早看韩信不顺眼了,这一天又看着韩信佩着剑晃荡,就拦下了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少年看了看围上来的人群,叫嚣道:“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说完露出了轻蔑的笑。

    韩信陷入了沉思,刺还是不刺,这是个问题。要是刺了,麻烦就大了,这条小命就难保了,要是不刺,从他胯下爬过去,就成了一个窝囊废。算了,活着最重要,还要寻找机会建功立业呢。

    胯下之辱

    一番思量后,韩信从少年胯下爬了过去,周围的人哄堂大笑。“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觉得羞愧难当,此仇不报非君子。

    转眼,天下大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韩信先是到了项羽军中,但未受重用,后来又跑到刘邦军中,仍旧不得重用,韩信再次想要离开,只是这次,萧何觉得他是个将才,把他追了回来,又引荐给刘邦,韩信这批千里马才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施展他的军事才能,最终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

    后来韩信成为楚王,建都下邳,然后他想起了他微时的旧人:“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这就耐人寻味了。韩信的做法完全将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让少年做官这件事,可以认为是以德报怨,也可以理解为好心想要羞辱少年,各种真情怕只有韩信自己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是好心说出口的理由。

    至于韩信对待曾经的恩人的做法,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解释: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单字解释: 韩 信 当 楚 王 后 对 帮 过 他 的 亭 长 漂 母 和 使 其 受 胯 下 之 辱 的 人 均 行 赏 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