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秦朝作为真正统一中国的国家,是怎样崛起的,秦朝文学从何而来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前言

    秦帝国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而对于这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因为它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以后,也就成为当时历史上唯一一个由文字记载的帝国。所以其文学影响,亦即对于秦文学而言,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不过由于秦国建国时,尚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其文学活动虽已有相当规模,但其发展却亦未臻成熟之境,因此我们对于秦文学的研究,不能如其他较早国家那样做得详细而深入。不过就秦文学本身而言,我们对于它的研究还是有相当价值的。本文所拟讨论之内容如下。

    秦始皇与秦朝文学

    秦始皇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思想与其文学活动,也就对秦朝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只要将秦始皇的文化学术思想与其文学活动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

    首先我们应注意到秦始皇在其思想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立国基础的,而他所推崇的儒生,又大多是以儒家思想为其政治思想基础的。

    这一点,从他对儒家学者如李斯、蒙恬等人的礼遇上,亦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另外,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还曾经颁布过一些法令,其中也有一些是以儒家经典为其法令依据的。

    例如《李斯列传》云:又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始皇之所以会如此重视儒家思想,除了当时社会上已经有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统一中国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秦代的统治阶层多是以儒家学者为其主要统治者的。

    所以从秦代统治者对于儒家学者所采取的态度上,亦可以看出其文化政策的特点。其次是秦始皇对于秦代文学事业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一点从他在统一六国以前所进行的文学活动中即可看出。

    例如:又置博士诸生五十人于廷之上,受《诗》《书》、百家语。又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使人攻之未尽者”;“令民为什伍”等等。

    这些文字中都可以看出秦代统治者对儒家学说采取了一定的政策。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他也曾用过不少措施来大力提倡儒家学说。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丞相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同年,秦国丞相李斯与博士淳于越、儒生石奋等人上书秦二世,请求废除秦国以往实行的“书同文”的政策,统一文字。秦二世认为他们是“邪说惑众”,下令将他们全部逮捕处死。

    秦二世与秦朝文学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长子,所以他的即位,对于秦文学来说,自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在他即位之前,虽然他曾参与了秦始皇的文学活动,并曾受过当时著名学者李斯等人的熏陶,但是其文学活动却未臻成熟之境。

    而当他即位之后,由于其地位与权力的突然上升,使他对于自己在父亲与老师之下所受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他对于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之态度与见解。

    由于在此之前他曾在李斯等人身边受过影响,而当此之后他便完全改变了自己对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态度与见解。

    所以自胡亥即位后,在其个人政治上地位及权力不断上升之际,其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活动亦就逐渐走向成熟之境。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二世是一个具有两重性格之人。

    秦二世是一个喜欢读书与文学创作的人。但在其即位之前,由于秦始皇对其所受之影响产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其在政治上地位上升之际,他对于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活动便产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突然的、个人的改变。因此在秦二世即位之后的最初几年中,其对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活动便出现了一个主要特点:他对于当时著名学者李斯等人所受之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极为敏感。

    秦朝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秦朝的文学,对于秦以前的文学而言,也是有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就秦以前的文学而言,其最重要的特点即为“文”与“诗”的合流。

    其次,秦代的文学,从其性质上来看,与战国时期之文、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秦代而言,由于其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所以其文、诗、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就具有特殊地位。

    尤其是秦以后的文学,它不但在形式上具有较多统一文字之功,而且在内容上亦有较多统一思想之功。故秦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之地位。

    至于秦以后的文学,它已非先秦时期之文、诗、赋所能概括了。因为自汉以后之文、诗、赋已无可概括之处了。所以我们说秦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其次,秦代文学对于先秦文学之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秦代文学对先秦文学之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秦文学对先秦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由于秦代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和思想,所以其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一方面由于统一文字和思想以后,使得中国文人由蒙昧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由于统一文字和思想以后,使得中国文人由蒙昧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

    这两方面所提供给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中新的因素与新的成分,是秦以后中国文人所缺乏或很少拥有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坛增添了不少新人物与新事件;其二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坛增添了不少新观念与新风格。

    其二,秦文学对先秦诗歌创作的影响。秦代文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即为它是一种“诗体”的兴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因素,其二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不少新的风格。

    就秦以前之文、诗、赋而言,它们在形式上虽有一定程度之统一,但它们各自却有不同之特点。譬如:就《诗经》而言,其“风”“雅”两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就《楚辞》而言,其“骚”“骚”两部分又是各自独立的;就《春秋》而言,其“左传”和“国语”两部分又是各自独立的。

    秦始皇之“德”研究—兼论秦博士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研究秦朝文学,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乃是秦帝国建立以后的政治环境。如果离开了这个政治环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活动。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当推《尚书》《诗经》与《春秋》。《尚书》与《诗经》都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而《春秋》则是春秋时期鲁国之史官所作。

    从其文体上看,在周公时代,这两部书都是叙事文。从其内容上看,则以记事为主。其中如“盘庚迁都”、“康叔之难”、“武王伐纣”等重大事件,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记载而加以编年叙述的。

    所以在这两部书中,既没有可以供作文学研究的资料,也不能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其中虽有许多历史事件,但其记事之详粗,实不能与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文学作品相比。

    而且这些事件皆为当时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中又有许多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因此我们若是把这两部书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时,则其内容便不能完全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此外《诗经》亦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上最流行之诗。《诗经》中有许多诗篇都是当时人民生活中最流行的歌谣。如“采薇”、“采葛”、“鹿鸣”、“于役”等等都是当时人民生活中的事实;而且这些诗篇又大都是用歌谣的形式来写成的。

    因此我们要了解当时社会上流行之诗,当然也必须从《诗经》入手。至于《春秋》则更是一部史料丰富之书。因为它不仅记载了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还记载了许多关于古代人物、风俗、习惯等方面之事实。

    不过,由于《春秋》所记载的是“微言大义”,而且其中所记载的都是关于“礼”之方面的事实,因此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之文学作品而言,《春秋》实没有多少可供作研究之资料。

    不过我们若要了解当时社会上流行之文学作品,则必须把《春秋》和《诗经》与《楚辞》三部书都研究透彻之后,才能对当时社会上流行之文学作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如果我们要研究秦朝文学,则必须先从秦始皇的“德”研究开始。

    在先秦时期,社会上的人大都以“德”来衡量人的功过得失。因此所谓“德”,就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而言。而当时社会上之人则大都认为一个人有“德”者,才算是一个有道德之人。

    笔者观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秦始皇的“德”研究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所以他所制定的秦博士制度,便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一种表现。而秦博士之所以要由儒生担任,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想要从儒家思想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而这个需要的东西,则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东西。秦始皇之所以要让儒生担任秦博士之职,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儒家思想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天下展示他在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秦始皇在政治上取得成功之后,便开始着手于文化建设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向天下展示他所取得的成就,而向天下展示他在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世界书局缩印本,1980。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王先谦著,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

    4、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

    5、袁宏点校《逸周书》,齐鲁书社,2000。

    单字解释: 秦 朝 作 为 真 正 统 一 中 国 的 国 家 是 怎 样 崛 起 的 秦 朝 文 学 从 何 而 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