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白话《梁高僧传》丨朱士行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译文·晋洛阳朱士行

    朱士行法师是佛教历史上第一个汉族僧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高僧。

    朱士行法师,颍川人。魏晋时代是玄学盛行的特殊年代,思想学说流派及其的丰富,颇有春秋战国的味道。

    朱士行的名字很像是在家人,其实不然,他是出家人。僧人一开始以自己师父的姓为姓,师父姓朱,他也就姓了朱。一直到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才提倡僧人一律姓释。避免出家人类似家族体系的出现,应该说有很大的益处。

    士行应该是法师的法名。法师对佛陀的教法从小就有非常体悟,为人端正,志向坚毅,一切顺逆不能改变他的德行,所以少年出家,一心参究经典。

    在东汉灵帝时代,有一僧人竺佛朔翻译出《道行经》,这本经文句比较简单,意义不完全。法师在洛阳讲这部经的时候就觉察到了这个问题,总觉得这部经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讲出来,再看看这部经在各方面都是不完善。

    于是法师发了个大愿:“这部经是大乘佛教的关要,但是翻译不完备,我哪怕是拼了性命也一定要到远方去求到这部经的原文。”

    法师在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从雍州出发,西渡流沙,到达于阗国。果然在那里找到了这本经文的梵文正本,共九十章。法师派遣他的弟子把梵文经书送回洛阳,这位弟子名叫不如檀,汉语的意思是“法饶”,应该不是汉人。但是这件事情被当地的僧人知道了。

    当时于阗国主要是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还没有规模。这些小乘僧人知道以后就想阻止这件事情,他们认为这本经书是婆罗门教的经典。为了避免婆罗门教外道在汉地流行,小乘僧人出于维护正教的目的向于阗国王进言说:“汉地的和尚想用婆罗门教的经书惑乱佛教正典,大王您是于阗国的地主,理应阻止这件事情,否则将断送佛教,让汉地的众生再也没有机会得到佛陀的教法,这是大王的责任呀。”

    于阗王听信小乘教徒的话,就阻止经书流出。法师听了非常痛心,他大胆的向大王提出请求:要求烧经书,你不是说这是外道经书吗?如果是外道就把它烧了,如果不是外道,自然有佛菩萨加持,是烧不坏的。

    国王一听马上同意了,在宫殿之前放了许多柴火,烧起一把熊熊大火来。法师大义凛然,走到火边,向佛祈祷说:“如果大法应当东流汉地,经书受火不燃,如果大法果然和汉地无缘,那也就只能如此了”。

    然后把经书投入火中,火马上就灭了,一个字都没有烧掉,从封面到封底一点损坏都没有。这下把大家都吓坏了,相信这是佛经无疑了,于是这部经得以送到了汉地的陈留水南寺。

    法师并没有亲自把这部经翻成汉文。经书到达汉地后,正好河南有一个居士叫竺叔兰,本来是印度人,因为避乱定居在中国汉地。

    当时从印度来的移民确实很多,一般都姓竺(因为他们来自天竺),不知道现在的汉姓竺姓是否是这样来的。

    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猎,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弃恶从善。就是他不知因为什么事情死过一次,死掉之后看透了许多因果之事,后来活过来之后,就研究佛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他又同时通梵文和汉文。

    同时又有一个西域僧人,叫无罗叉,他和竺叔兰一拍即合,就开始翻译这部经书。最后由竺叔兰写成汉文,这部经书就是现在的《放光般若经》。

    再说朱法师一直住在于阗国到圆寂,寿八十,火化后,发现法师整个身体完整的保留在那里。大家感到非常的惊异,然后有一位说了一句“若得真道,法当毁败”,法师的身体马上就自己碎了,于是弟子们就起塔葬之。法师的弟子,法益,从于阗国来到汉地,讲了这个事情。

    原典

    朱士行。颍川人。志业方直劝沮不能移其操。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已后专务经典。昔汉灵之时竺佛朔译出道行经。即小品之旧本也。文句简略意义未周。士行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每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遂以魏甘露五年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饶。送经梵本还归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将断大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士行深怀痛心。乃求烧经为证。王即许焉。于是积薪殿前以火焚之。士行临火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无护命也如何。言已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不损一字。皮牒如本。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遂得送至陈留仓恒水南寺。时河南居士竺叔兰。本天竺人。父世避难居于河南。兰少好游猎。后经暂死备见业果。因改励专精深崇正法博究众音。善于梵汉之语。又有无罗叉比丘。西域道士。稽古多学乃手执梵本。叔兰译为晋文。称为放光波若。皮牒故本今在豫章。至太安二年。支孝龙就叔兰一时写五部校为定本。时未有品目。旧本十四匹缣令写为二十卷。士行遂终于于阗。春秋八十。依西方法阇维之。薪尽火灭。尸犹能全。众咸惊异。乃咒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碎散。因敛骨起塔焉。后弟子法益从彼国来。亲传此事。故孙绰正像论云。士行散形于于阗。此之谓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单字解释: 白 话 梁 高 僧 传 丨 朱 士 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