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洛宁史话》㉓影响至深的文人雅集——魏晋隐士孙登和胡昭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魏晋隐士孙登和胡昭

    在魏晋名士中,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莫过于“归隐”,所以魏晋遗风的精髓在一个“隐”字。谁要能做到遁迹山林,远离尘世,那就成了神仙。正像晋末名士陶渊明说的那样,“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本人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时,在洛宁涧口东边的女几山下就住有一个隐遁的高士,名字叫孙登。据《晋书》记载,孙登常出现在宜阳南山,有在山上烧炭的人曾见过他。不过,烧炭人问他,他从不搭话。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神经兮兮的怪人。后来这话传到了晋太祖司马昭那里,司马昭便让阮籍来会会此人。阮籍见到这人后和他搭话,他也不理。阮籍在情急之下对天发出一声狂啸,没想到这人笑了笑,说:“你再叫一声。”阮籍又发出一声狂啸,这人才开始说话。经过简单交谈,阮籍想请他出山,他死活不肯。阮籍无奈,只得告别而去。临走时,他看到这人向后山走去,而且是边行边叫,阮籍感到很奇怪,就向烧炭人打听,烧炭人说他平常总是这样。阮籍越发感到离奇,就再次来到山里找他,可谁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有资料说他后来去了苏门山。

    在晋宣帝司马懿时期,还有一个隐士曾在宜阳、洛宁住过。他的名字叫胡昭(161-250)。据《三国志·高士传》记载,胡昭,字孔明,本颍川(今禹州一带)人。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故旧,早在东汉末年寄寓冀州,袁绍曾多次征召,他屡辞不就,一直隐居民间。曹操拜丞相后,也曾多次送厚礼相邀,胡昭推让不过才去见了曹操,他说:“我是一个乡间野人,既不懂军事,也不懂治国理政,你要我何用?还不如送我回去吧!”曹操看他不肯屈就,不禁感叹说:“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于是,也没有强行挽留他。胡昭因此转至嵩县的陆浑山中隐居起来,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深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朝廷命陆浑县长张固往汉中征调民夫,老百姓担心路途遥远,颇有怨言。有个叫孙狼(又名孙陆)的就借机效陈胜、吴广,召集乡民,揭竿而起,冲进县衙,杀了主簿,发动叛乱。张固无奈,来向胡昭请教制敌之策。在胡昭的授意下,张固亲自带领兵士召集遗民,平定内乱,安复社稷。后来,孙狼南逃投奔关羽,关羽授印给兵,希望他为匡扶汉室建功立业,没想到他背信弃义,带着兵卒返回乡里,又干起了土匪的勾当。不过,待他来到陆浑长乐亭时,深知胡昭的为人,就约束其部下道:“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可见,即使为匪,孙狼也还是讲良心的。就因为他这一句话,陆浑川里免除了一场浩劫。

    此后,胡昭从陆浑搬到了宜阳。当时的宜阳就在现在的福昌,距洛宁很近,胡昭也常来洛宁畅游山水。此时,司马懿正在朝中执掌朝政,宜阳有个周生联络了几个人企图谋害司马懿。胡昭听说周生要谋害自己的朋友,就徒步涉险,来找周生,并把他邀请到崤渑之间(当在洛宁境内),设宴款待,并劝他不要行此不义之举。开始时周生不听劝阻,胡昭就和他结成生死弟兄,周生终被感动,答应不再干这种蠢事。临走时,胡昭和周生共同砍倒一棵枣树为盟而别。

    胡昭不仅精通典史,学识渊博,而且也是三国时期和钟繇齐名的书法家,所谓“钟氏小巧,胡氏豪放”,时人并称“钟胡”。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仪绝。”魏晋风骨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但它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特别是对于中国文人的文胆和骨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魏晋,一个风雅的朝代;洛水,一条风雅的河流。当魏晋与洛水时空交会,历史便跌宕出高山峡谷、飞瀑流泉的绝世景观。

    来源:《洛宁史话》周流宗

    单字解释: 洛 宁 史 话 ㉓ 影 响 至 深 的 文 人 雅 集 — — 魏 晋 隐 士 孙 登 和 胡 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