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关于刘雯在巴黎时装周上造型的争议,其实是文化主权之争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娱评大赏#

    先提个问题:符合国际审美就一定是对的吗?

    这应该还是比较有争议的,因为我们近代史有个用的非常频繁的词叫“闭关锁国”,因为“闭关锁国”,所以近代就积贫积弱,这已经互为因果,就特别怕各方面不与国际接轨,再被国际潮流甩下,回到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去。

    当初新文化运动时期,身处那个时代的一批文人一方面怕的要伤,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失去了所有的自信,主张废除汉字的言论都甚嚣尘上,大有不将我们传统文化付之一炬就不足以使国人走出困境。这其中以钱玄同、鲁迅、陈独秀、瞿秋白、蔡元培等文化大师的表现最为激进。

    从身份上不难看出,这些人大多是留洋的,不是西洋就是东洋,受洋文化影响很深,处在当时的环境下,应该说不难理解,毕竟从拯救一个看上去将要亡国灭种的地方的角度看,他们的动机其实是好的,只不过是病急乱投医罢了。

    可如今的我们,已经经过先辈们的不懈努力,综合实力非昔日能比,是一个一方面需要更进一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同时又保持自己文化独立性的时期,还一味的不经筛选拿来就用,这肯定就不合适了。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性,先进与落后,保守与激进其实都是相对的概念。

    仅从妆容与服装服饰来看,中东穆斯林地方的长袍与欧美西装谁优谁劣,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穿什么,怎么穿,与其生存环境有非常大的联系,这是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然后才形成一种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这是种自然选择,从穿着上去定义谁更代表先进文化,其实是八竿子都打不着,没有任何关联的两个问题。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依然会认为中东地方在文化上很落后,这种直观感觉是怎么来的?答案也并不难找。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在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就在经济上全面落后于西方。虽然后来凭借丰富的油气资源,中东很多地方都富裕了。可是有钱与文化先进又是两回事。

    别说文明与文明,地方与地方,即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有钱的一方会占据比较多的话语权,这套在文明与地方身上,就是文化话语权的问题。

    但是,这其实还有其他附加条件。

    比如一个人很能打,手里有先进的能随时要你命的武器,那么话语权往往就是在他手里,因为你的财富只不过是他的物资储备。

    作为只靠能源出口,工业制造能力几乎等同于没有的中东石油出口国,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土豪”。有钱那是真有钱,否则哪配得上“豪”这个字。但前面加个“土”,那气质就全都变了。

    你可以说这是种歧视性叫法,但是如果不追究为什么会这么叫,那些地方今后还一直处于打井卖油的状态,“土豪”这叫法即使用最高档的消音器罩住发不出声,也挡不住别人内心的想法不是。

    去年卡塔尔豪掷2000亿办了个世界杯足球赛,试图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从而尽快与国际接轨,这其中新的的一环就是想在文化上获得国际承认。不过如果仅靠撒钱,其实是屁用不顶。因为能保住自己文化根基的,除了黄金打造的那个栅栏,还非得有个打狗棍不行。卡塔尔会有吗?光凭请客吃饭,会有多少朋友是真心的呢?

    所以文化话语权,或者叫文化主权这东西,要想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富民强,有充分的自保能力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文化自信,但现在,我们显然是投入很多,效果很差,问题出在哪了,这应该是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单字解释: 关 于 刘 雯 在 巴 黎 时 装 周 上 造 型 的 争 议 其 实 是 文 化 主 权 之 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