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阿斗真的扶不起?深度解析被误解的皇帝之刘禅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文|(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抄袭、搬运必究)

    水镜先生曾言: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即可安天下。这句话言下之意,得到了卧龙或凤雏二者其一,便能将天下收入囊中。这卧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诸葛亮。而得诸葛亮者,正是一心想要复兴汉王朝的汉昭烈帝刘备。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刘备未曾得到天下。有人说,这得怪他那无能的儿子刘禅。“扶不起的阿斗”,是刘禅的代名词,是他软弱无能、不思进取的最佳表述。其实不然,能成为一朝帝王,岂能是一介昏庸之主。缘由为何?请听小生细细道来。

    一、少学为君之道,有“任敏”之称

    当年刘备于长坂坡惨遭失败,丢弃妻子慌忙逃窜,还在襁褓之中的阿斗,也被丢在了后方。为救幼主刘禅,赵云单枪匹马的闯进敌营,七进七出,最终将阿斗带回。在《三国演义》中,这段历史增添了戏剧性的描述,但是刘禅小小年纪,经历九死一生却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建安十七年,孙尚香孙夫人带着刘禅,企图返回东吴,最后被张飞与张云拦下,再次逃离一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古话,必有他存在的道理。磨难之下存活下来的刘禅,又怎能用简单的昏庸之才,来概括他的一生。

    身为太子,接受非常规的培养是常态,在这方面,刘备对刘禅也是下了一番苦心与严厉。为填补刘禅因年轻而导致权略智谋方面的不足,刘备要求他苦读《汉书》、《礼记》、《商君书》等益人意志的相关书籍,诸葛亮更亲自誊写《申》、《韩》等书籍,以供刘禅继续阅读。除了认真学习丰富的书本理论知识,刘禅亦重视对一些技能的掌握,如射箭等。为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成为一个明君,刘禅也曾努力的在各方面提升自己。

    “朝廷年方十八。年资任敏,爱德下士”,这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一句话,道明了刘禅的聪慧与贤德,可见他绝对是具备成为一国太子应有的才能与素质。回望历史,在群雄割据、朝局动荡的三国时期,刘禅的任蜀国后主供四十一年,是当时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能执政如此长久,阿斗必有其过人之处。

    二、为君之时善用人之道,有治国之才

    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个国家想要存活下来,必须需要一个有才能的领导者。而刘禅就是这个领导者,支撑着蜀国继续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有人把蜀国延续的一切功劳都归功于诸葛亮,认为是因为他的辅佐,这个国家才能在刘备之后存活下来。然而,从时间上来看,这个定论是不成立。刘禅于223年继位,诸葛亮于234年离世,共辅佐后主十一年。在此后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都是刘禅一人支撑着蜀国。正如刘备有着兴复大汉王朝的壮志雄心,刘禅也不满足偏安与小小的巴蜀之地,作一位“土皇帝”。从他支持诸葛亮等臣子北伐曹操,就可看出他绝非是希求苟安的昏庸之君,而是有着鸿鹄之志的蜀汉怀帝。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禅深知自己在各方面能力的不足,所以在用人方面,他一直用贤不疑,善始善终。诸葛亮辅佐期间,刘禅全身心的信任着他,把军国大事全部托付于他。蒋琬、姜维等人接班时,刘禅亦是大胆放权,高居深拱。纵观历朝历代帝王,能完全的任用直言极谏之臣,取其有效建议,仅有少数,而刘禅就是其一。“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针对“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这一事,侍中懂允上言直谏,阿斗有所畏惧亦有所收敛。善用有为之士治理国家,是刘禅在位期间的一大优点。贤能聚集下的蜀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更是一度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盛况。

    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刘禅身边臣子们的功劳,与他又有何干。封建社会里,皇权高度集中,皇帝对权力有着绝对的任意使用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刘禅能够放下权力的诱惑,毫无猜忌的交出那一份对臣子的信任,知人善任,垂拱而治,何尝又不是一种能力呢!贤臣的辅佐是刘禅君主道路上的一大助力,他本人的努力对朝政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公园236年四月,正值农民用水紧张的时节,为了考察水情,刘禅不带一妃嫔,在都江堰独自住了十天。农业乃百姓生活之本,刘禅深谙这点,他关心国计民生,农田水利,绝对是一位有人情味的明主。

    与曹操、孙权真正有着雄才谋略的君主而言,刘禅的那些“小才”或许端不上台面来。但是这位“任敏”、“爱德”的明主,少时在父亲的鞭策下便博览群书,学为君之道;为君之时任用贤臣,敢于纳谏。最后失国,不可否认刘禅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他后期听信奸佞小人,导致政权旁落,再加上常年征战伐魏,国力被过渡消耗…….这一切最终一步一步的把蜀汉推向了灭国之路。但这并不能成为平定刘禅是否昏庸的标准,能臣居多于他而言是一件得力之事,却也是一把利刃。在他执政的四十间里,善用贤臣为自己的管理国家,却也失去真正执掌朝政,处理国家事物的能力。

    三、治国之时亮“溺爱”,埋“昏庸”之患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临终前,于白帝城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更是嘱咐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手握大权,尽职尽责辅佐后主。为实现先帝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业,诸葛亮多次亲自上战争,出征北伐。为了幼主能在后方更好的打理朝政,他写下了流传至今后人盛赞的《出师表》。短短篇幅,写尽了他对先帝的怀念与敬爱,对后主的期许与盼望。他希望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

    刘禅对诸葛亮,亦以父之礼相待。父亲的嘱咐,他谨记于心。两人融洽的君臣关系,是封建社会中的理想型。朝廷大大小小的事,刘禅都与诸葛亮商量,迁就遵从诸葛亮提出的意见。如此一来,刘禅就缺少了对朝政的真正实践,无法独立的掌管这份大业。诸葛亮的过分“溺爱”,为后来刘禅的“不务正业”埋下了隐患。

    四、阿斗“扶不起”,乃耳食之谈

    刘备建汉室,鼎力于三国。刘禅之时亡汉室,退出了三国。基于这个原因,后人把汉室灭亡的原因归于后主,更称其为”昏庸“、”无能“、”扶不起“…….实不然,蜀汉灭亡刘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原因更多是内忧外患以及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并非他一人之责。如上文所言,刘备一直把刘禅当作一位太子来培养,诸葛亮对其也颇为赞赏。从父亲手上接下这个重任后,他一直尽职尽责,爱国爱民,努力成为一个明君。

    探究任何一位历史人物,辩证的思维是我们的必需品。未经验证放大刘禅的“扶不起”,实乃耳食之谈,这顶他被戴了千年的“昏庸无能”的帽子,也该摘下来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云别传》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华阳国志》

    《汉晋春秋》

    单字解释: 阿 斗 真 的 扶 不 起 ? 深 度 解 析 被 误 解 的 皇 帝 之 刘 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