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萧何杀了涉嫌谋反的韩信,为何刘邦却对萧何动了杀心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六年),刘邦正在邯郸前线征讨阳夏侯陈豨叛乱,长安城中吕后和萧何就把淮阴侯韩信三族灭了,罪名是谋反。据说陈豨上任赵相国的时候,前去看望失势的老朋友韩信,韩信抓住他的手辟退左右走到院子中央,仰天长叹,我能跟你说句真心话吗。真心话可要大冒险。陈豨说,你敢说我就敢听。韩信说,你去的地方是天下精兵聚集地,如果有人告你谋反,第一次皇帝不信,第二次将信将疑,第三次你就死定了,跟我下场一样。不如咱俩里应外合造反吧。陈豨说,听你的。

    陈豨造反之后,刘邦亲征平叛,让韩信一起走,韩信却装病不走,暗中派人通知陈豨说,你把事情搞大,我从内部接应你。于是和家臣带了一帮犯人,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就等陈豨派人响应。也就在等待的时间他的舍人(就是韩信府管家)派他弟弟上告韩信谋反,吕后和萧何商量,假传刘邦派人来了,陈豨死了,全体大臣一起开会庆祝。萧何亲自忽悠韩信,病了也得来。韩信来了,被五花大绑斩于长乐宫钟室。钟室为悬钟之室。韩信说,枉我英雄一世,今天不想被小人和女人算计了。这就是天命吧。他很快被灭了三族,一个活口没留下。

    韩信死了不要紧,奇怪的是刘邦听到这个消息的态度。他马上让人拜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封地,并派五百个士兵和一个都尉日夜守护。人们都去贺喜,只有一个卖瓜的召平前来贺丧。召平说,你大祸临头了,离死不远了。皇帝在前线搏命,你在长安享福,没有丝毫功劳反而加官进爵,淮阴侯刚被你搞死,他就开始怀疑你了。弄这么多保安你以为保护你啊,其实是对你动了杀机。你赶紧麻利推辞封赏,把家财都拿出来捐给前线,或许刘邦一高兴能留你一条小命。萧何照着做了,刘邦大喜。为何萧何杀了韩信刘邦却对他动了杀机,三条。

    第一,杀韩信不是刘邦的意思,是吕后的意思。当时刘邦和吕后因为废太子的事已经势同水火,朝中重臣像周昌叔孙通陈平张良等人都明里暗里支持吕后,反对刘邦废太子,萧何也倾向于支持吕后,只有韩信没有表态。韩信虽然已经成为与樊哙夏侯婴为伍的侯爷,可是虎瘦雄风在,他的态度还是有分量的。刘邦本来准备搞定陈豨之后再议废太子的事,让韩信出面支持。没想到吕后趁着刘邦离开长安的机会把韩信灭了三族,一个活口没留下。告发他叛乱的舍人一家也死了。因此刘邦后来对戚夫人说,吕后羽翼已成,我也无可奈何。韩信不死他还有一线希望,韩信死了,他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第二,刘邦怀疑萧何吕后勾结想篡位。刘邦御驾亲征,留萧何镇守长安,本是极大的信任,可杀韩信这么大的事萧何居然来了个先斩后奏,连基本的汇报程序都没有,逼刘邦承认既成事实。其实韩信谋反案(如果韩信的确谋反的话)萧何本来有三个处理办法。第一,灭韩信三族。第二,杀韩信一人,留相关涉案人员供刘邦审问。第三,把韩信打入大牢等刘邦回来处置。其实作为留守大臣,杀韩信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最佳处理方法无疑是第三种。而萧何却在吕后压力下,或者说和吕后勾结起來不经刘邦同意就把韩信杀了,所以刘邦第一反应是把萧何控制住,等他回来再做定夺。萧何也幸亏遇到刘邦,花几个钱完事了,碰上朱元璋试试。韩信灭三族,萧何得灭九族。萧何的问题比韩信要严重一百倍。

    第三,刘邦知道韩信案是冤案,韩信被萧何吕后合伙害死了。可惜二人做得太绝,把韩信三族灭了,一个活口没留下,刘邦连搞清事情真相的机会都没有。刘邦只好问吕后,韩信死时候留下啥话没有。吕后说,有,他说恨不能听辩士蒯通的话早造反。刘邦找蒯通一问,蒯通说我的确想让他造反,可惜他不听我劝告。然后说了一堆大道理,刘邦就把他放了。因为刘邦明白了,韩信是冤枉的,自己被吕后萧何算计了。更可怕的是韩信的死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淮南王英布和燕王卢绾相继被逼反,刘邦想让孝惠帝出征未果,只好亲征英布,没想到竟然被流箭射中,回来没几天就死了。临死前才腾出手要灭吕后亲信樊哙,只可惜他的命令已经没人听了,吕后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陈平周勃为了自身安全,竟敢公然违抗圣旨,樊哙屁事没有。

    因此韩信案是吕后萧何背着刘邦一手制造的冤案,主要目的就是灭掉刘邦得力助手,为孝惠帝上位扫清障碍。所以《史记》说“吕后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兔死狗烹诛杀功臣的事大多是吕后干的,其实刘邦并不想这么做。

    参考书目:《史记》

    单字解释: 萧 何 杀 了 涉 嫌 谋 反 的 韩 信 为 何 刘 邦 却 对 萧 何 动 了 杀 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