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在小学课本中,他是个学霸,历史上他却屡试不中,最后还成贪污犯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个好读书,为了读书而“凿壁偷光”的小男孩匡衡吗?他的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可是深得所有人的赞赏,作为刻苦学习的先进代表,匡衡的事迹当然也是家喻户晓,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故事。

    那么长大后的匡衡又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的语文老师都很少跟你们提及。按照匡衡这样的人物发展趋势,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长大后的匡衡想必不是大富大贵,至少也应该是个博闻强识的文官,要么就是皇上身边的红人,要么也是某一领域的优秀专家。然而,匡衡走的路子,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甚至最后剑走偏锋,还成了贪污犯。

    自小就是一个优质苗子的匡衡,小小年纪就知道爱书,知道刻苦,这是非常难得的。他家里本来就贫穷,家徒四壁,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跟了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学认字,于是便识得些许字。

    等到培养了些许的兴趣,问题又来了,自己没钱买书,可偏偏心痒痒的,一天不看书就难受。于是他便去给地主做短工,不要人家付酬劳,只要借书给他看方可。久而久之,地主看他还书准时,守信用,而且还回来的书也没有褶皱弄坏,便对其借书时间延长,允许其看完再还回。

    又过了几年,匡衡到了能帮助父母下地干活的能力,便开始白天干活,晚上看书,但是一回来天就差不多黑了,自己家里也没有半个煤油灯,这让匡衡苦恼不已。偶然中看到邻居家微弱的光线能够透过墙角映射到自己的书本上,于是匡衡心生一计,在墙角凿了个洞,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慢慢地,由于勤学苦读,他通晓《诗经》,且对《诗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对于学问的认真也让人钦佩不已。

    尽管如此,但匡衡考官职的时候,考了九次,才勉强中了个丙科,最多也就只能谋个文学掌故这样的职位,所幸深得太子欣赏,留其做了太子身边的舍人。后来太子当了皇帝,便让匡衡升官做了郎中,迁为博士,匡衡的人生开始大放异彩。

    匡衡一方面劝说皇帝要改奢靡之风,要远离小人,多听良言,一方面又悉心教导百姓,要弘扬礼让之风,要谦和有序,深受百姓爱戴,不久迁为光禄大夫。

    期间,每每皇帝讨论重大事件,匡衡一定在场,并且善用言辞,引经据典,所讲道理令人为之折服,后期他又揭发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的宦官党羽,可谓是大快人心,匡衡也倍受尊敬。

    但好景不长,匡衡凭借自己的才学一路走到了安乐侯的位置,这时的他,开始有些许飘了。官职越高,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开始走下坡路。匡衡便利用职务,非法占用土地四万多亩,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土地面积。可惜东窗事发,匡衡后来被人检举“扩大国界”,此事经证实无误,皇帝大怒,将其贬为庶人。

    不贪图小便宜,这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可偏偏就有很多人打着“万一”这样的念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把自己置于深渊。“站得高跌得远”,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律意识,终究不会有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汉书·王尊传》、《西京杂记》

    单字解释: 在 小 学 课 本 中 他 是 个 学 霸 历 史 上 他 却 屡 试 不 中 最 后 还 成 贪 污 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