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三次登亭三首词,万千矛盾织就一腔忠贞,真乃“裂竹之声”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辛弃疾出生时,距金国灭亡北宋的“靖康之难”已经历经十三年,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北方地区抗金起义风起云涌,以耿京为首等人揭竿而起,义军迅速发展,不久聚众数达二十余万人。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受耿京委派,辛弃疾与贾瑞等人奉表南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受到宋高宗接见。在北归途中,辛弃疾听闻耿京被部下张安国反叛杀害且投降金国,一怒之下率50余众突袭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生擒张安国,初显锋芒。辛弃疾这一壮举被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然而,辛弃疾南归后并没有受到宋朝重用,南宋与金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之后,南宋朝廷主和派势力占据上风,辛弃疾先后上奏《美芹十论》、《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议练民兵守淮》,其远见卓识令人叹服,全面展示了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由于当时宋金和议已定,辛弃疾的抗战谋略并没有被采纳。

    此后,辛弃疾主站抗敌却屡遭排挤诋毁,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不得不说万马齐喑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悲愤忧郁的他六年间三次登上建康赏心亭,抒发心中涌起的万千矛盾。

    第一次: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他首次登上建康赏心亭,写下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史致道》。建康是南宋长江下游的重要战略据点,史正志是一位主张积极抗金却困于时世,任建康行宫留守(行政、军士长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上片写金陵自古便是“虎踞龙蟠”之地,曾被诸葛亮称赞“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但是南宋统治者不能利用它来力图恢复中原,作者面对江河日下的半壁江山,心头充满了忧愤。下片追忆晋代谢安的故事,对史致道得不到重用深表惋惜和同情。

    上片起句写登楼凭吊古今,登临危楼,想起往事,看现在国势民情,万千愁绪涌上心头。随后说明忧愁的来源:因为那目光所及之处,只有六朝衰亡的遗迹,何谈“虎踞龙盘”的形胜?本占据优越的地形,却处处退让江河日下,我怎么能不忧心,不愤恨呢?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再看那斜阳归鸟,丘陇古木,孤帆远影,景色苍凉,内心惆怅,情景达到高度统一。

    “霜竹”指竹笛,北宋黄庭坚《念奴娇》词中有“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暗指史致道不被重用,将归隐江湖。如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代士人,仕途失意,多心仪并选择隐居生活。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也曾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下片缅怀六朝风流人物东晋抗击北方强敌的谢安,功绩显赫却遭受猜疑排挤,以此隐喻现实中主张抗金人士的不幸处境,并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江上波涛翻涌,风大浪险,大有大厦将倾之势。以景物渲染主观情绪,暗喻国势危急。与上片首句的“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相照应,整首词表意与抒情相融合,浑然一体。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眉批赞此词“老辣”,意谓稼轩这一早期作品已初具后来作品成熟老辣风味。

    第二次: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淳熙元年(1174)初春,三十五岁的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此时距他南归已有十二年,却仍未取得北上抗金的机会。稼轩再度来到建康赏心亭,作有《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叶丞相即叶衡,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叶衡与辛弃疾一样力主抗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交谊甚厚。这首词以风趣诙谐的手法,借用联想、隐喻的手法,抒发满腹壮志却壮志难酬的苦闷。

    上片借眼前的景物发挥,青山似万马奔腾,仿佛词人心中雄兵万千,转而“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山间云雾滚滚,青山若隐若现,似万马在迷茫的烟雨中徘徊,我多么盼望它来,可它始终没有来。原来,雄兵万千只是联想,是奢望,现实望来终不来,真是令人郁闷失望。下片“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如果说头发是愁白的,那么沙鸥岂不是一身都是愁了,因为它浑身都是白啊!词人将一腔愁绪以嬉笑带过,于愁绪中透露出了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次: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淳熙元年(1174)秋,稼轩一生第三次登上建康赏心亭。立于亭上风云尽收眼底,他心中愁绪波涛翻滚,百感交集之际,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胸中悲愤淤塞。于是他写下了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上片以写景为主,从远景到近景,层次井然。先写远景,楚天辽阔、秋高气爽,再由天写到水,由水写到山,突出“献愁供恨”的北方山峦,流露中原沦丧的痛苦,后转近景,刻画登楼观景之人(词人)。在“断鸿”的映衬下,“江南游子”的满腔悲愤,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等动作生动地呈现出来。

    下片以抒情为主,借助历史掌故,张季鹰因思念家乡鲈鱼味美便辞官归乡,可如今中原沦陷自己有家难回。自己又不宜效法求田问舍的许汜,怕让胸怀天下的志士耻笑。“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感叹岁月如流,时不我待,忧愁风雨飘摇时势艰险。树犹如此借用典故感慨怕岁月如流,时不我待,报国无望的痛苦。末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照应上片末句“无人会,登临意”,世无知己,悲怆酸楚之极,难禁英雄热泪。

    整首词借秋日登楼,抒发了南归以来一系列的情感,其中既有抗金复国的豪情,又有请缨无门、孤独难耐的痛苦,以及岁月如流、国事飘摇的哀伤。晚清谭献《复堂词话》评此词曰:“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以含蓄、婉转寄托之妙表现出慷慨激烈之意。

    单字解释: 三 次 登 亭 三 首 词 万 千 矛 盾 织 就 一 腔 忠 贞 真 乃 裂 竹 之 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