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武帝用极大代价惨胜匈奴,到底有什么意义?

    2023.11.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汉朝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至汉献帝受迫让位结束,共历29代,享国运405年。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如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时代、昭宣中兴、光武中兴等。

    其中,以汉武帝刘彻的汉武盛世最有代表性,他对匈奴不依不饶的征战讨伐,对汉朝整个朝代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汉武帝不惜掏空国库,穷尽一生都要把匈奴打败的历史事件,也引来后人的热议和讨论。那么,汉武帝为何要这样做?意义何在?

    1.百废待兴国破民穷

    在西汉建立初期,生产力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生产环节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饥荒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身为皇帝的刘邦在出巡时,竟连像样一点的马车都很难找到,丞相上朝办公也只能坐着牛车去。马都没有,真可谓是国破民穷啊!

    面对破败困境,如何才能恢复社会经济,缓解各方面的社会矛盾,这就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国策。那么,如何制定?如何实施?

    2.知人善用无为而治

    一介布衣出身的刘邦,本身虽没有多大的才干本事,但他也有独到之处。他最大优点就是:能听取别人的建议,知人善用,使跟随他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施展才能。

    通过对有功之臣的分封奖赏,刘邦得到了韩信、英布、彭越等群臣的支持和拥护,使西汉初期的政权得以稳固。

    他还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让他来制定一套既简单操作,又容易实行的礼仪律法,规范上下级的关系,使皇权得以增强。

    他还任用萧何为丞相,制定法令制度,在生产、经济方面采用“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推行各种有利于人民恢复生产,能安居乐业的惠民政策。

    如:“复古田宅”政策:将流浪在外的人民召集回乡;立法规定各地方部门要妥善安置回乡的军士,分配田地等措施。

    那何为“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要执行者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过多地干预、不妄自作为,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性,发挥创造力,实现自我目标。

    西汉初期,通过实施这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后,西汉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巩固了西汉政权。

    1.匈奴历史游牧而生

    西汉在为巩固政权而努力时,同时它也迎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匈奴帝国。

    匈奴,据史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他们其实并不是外族,而是随着夏朝的灭亡残存下来的,被放逐到了北方草原上夏朝遗民。他们在北方草原上生存、繁衍,逐渐形成了匈奴这个民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一直在北方草原上过着游牧的生活。然而北方草原气候寒冷,经常出现天灾,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生活,缺衣断粮经常发生

    反观中原地区,生产技术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逐年提高,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更加安定富足。

    两者对比起来,匈奴人就心理不平衡了。凭啥你们有吃有喝,丰衣足食,而我们就要受冷挨饿?所以从战国中后期开始,匈奴人就不断南下侵扰、抢劫。

    只不过,此时的匈奴还不是很强大,只是做一些小偷小摸式的滋扰,打得赢就抢,打不赢就走,对中原地区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威胁

    2.空间受压强势崛起

    到了秦朝末年,被不断驱赶的匈奴失去了肥沃的草原,以及抢劫的机会,自身的生存环境变得愈加恶劣。匈奴人这才认识到:只有发展壮大,才会有生存的空间。

    而这时匈奴中正好出现了一位强人——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在统一匈奴内部后,开始积极地向外扩张。他率军打败蒙古各部,横扫西域各国,迅速把匈奴疆域扩大,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匈奴帝国

    1.两国交战白登受围

    强大起来的匈奴帝国对富庶的西汉王朝,自然是虎视眈眈,开始不断对西汉北部地区进行攻打、抢劫,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宁,也给西汉王朝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维护西汉王朝的利益和尊严,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刘邦率领30万大军在太原与匈奴展开大战。冒顿单于诱敌深入,把刘邦所带的汉军围困在白登山,使白登山上的汉军成了一支孤军。

    刘邦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真是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出!那时又正值严寒的冬季,刘邦和将士们又冷又饿,形势极度危急

    慌乱之际,刘邦选择了采纳陈平的建议,对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进行贿赂,让她帮忙说服冒顿单于退兵。

    阏氏收到厚礼后,就劝说冒顿单于:“我们攻打的这些地方,并不是美丽的草原,不适合我们居住,希望单于能够认真考虑一下。”冒顿单于听了妻子阏氏的分析后,经过再三思考,果然决定退兵,刘邦这才得以脱困解围

    2.实力差距示弱求和

    白登山一战过后,匈奴并没有停止对西汉王朝的侵扰、抢劫。面对强悍的匈奴帝国,刘邦知道以目前西汉王朝的军事实力,是根本打不过的。

    既然打不过,那就议和吧!刘邦采纳了建信侯刘敬的建议,采取“和亲政策”,派刘敬出使匈奴,与匈奴达成停战协议:长城以北由匈奴管治,长城以内由西汉统治。

    “和亲政策”就是将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达成姻亲关系,使两国关系缓和,不用交战。

    在社会层面来说,这是促进文化交流,搞好民族融合的益事;而在国家层面来说,这实质是西汉王朝对匈奴的示弱求和,是西汉王朝的耻辱。

    但总的来说,“和亲政策”缓解了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西汉王朝借此机会大力整顿内政,促进生产搞好经济,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整个国家变得更加富足繁荣

    1.休养生息韬光养晦

    从汉高祖刘邦之后,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前,西汉王朝对匈奴一直延用着“和亲政策”。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满足匈奴的狼子野心,他们对西汉边境的滋扰还是相当严重。

    可以这么说,再多的公主和钱财,都填不饱匈奴的胃口,换不来匈奴的真心交好。只要有机会,匈奴这条恶狼一定会从西汉身上撕下一块肉。

    遇到强盗时,你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只能是任人宰割。但当你强大后,有本事与人一决高下时,你还会忍受、任人欺负吗?

    经过西汉初期几代统治者的努力,西汉的国力已相当雄厚,今非昔比了。面对匈奴索取无道的做派,汉武帝自然不会再忍气受辱,必会强悍回应。

    汉武帝刘彻自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登基即位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极力推崇儒家思想,建立了一种新的文化秩序。这种文化秩序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后,能更好地为皇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董仲舒提出皇帝是受命于“天”,是“天意”,是“天子”,要统治天下。皇帝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皇帝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

    匈奴人一直这样冒犯,汉武帝岂能再容忍,很多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2.征伐四方决战匈奴

    汉武帝改变西汉初期的抵抗防御政策,采用积极进取指导思想,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力图实现天下统一局面。他先后派兵征战广东、福建等地区,都取得了胜利,消除了南方的隐患,也使他征伐四方的意志更坚定。

    但是对于西汉王朝来说,最重要的威胁还是强大的匈奴帝国。为了打败匈奴帝国,他断绝了与匈奴的和亲,任用有勇有谋、具有军事才能的卫青和霍去病做统帅,领兵打击匈奴。

    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后,汉朝大破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打通了河西走廊,隔绝了匈奴与羌人的来往。最后朝廷还派军深入漠北追击匈奴,使匈奴大败而逃,解除了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汉武帝通过征战打败了匈奴,收服了西域、闽粤,征服了西夷。把汉朝的疆土从西汉初期只有两百多万平方公里,扩充到六百多万平方公里,使汉朝成为当时东方最强的国家。

    3.为打匈奴在所不惜

    但这看似全面胜利的背后,实则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为保证庞大的军费支出,对商人征收财产税,以致很多中产商户破产;把铁、盐的生产和销售统一由官府专营,收取专卖税,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将酒类经营由官府专卖,补充军费开支。

    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不惜掏空了西汉初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老底

    种种苛捐杂税把百姓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社会秩序很乱,甚至国家差点崩盘。后来汉武帝也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并及时颁令改正。

    4.一雪前耻意义深远

    纵观汉武帝倾举国之力打击匈奴这一壮举,不仅使大汉朝一雪前耻,还为后代谋享数年安稳太平

    除此以外,通过攻打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扫除了通往西域的路障,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此后我国以“丝绸之路”作为纽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对汉朝以后的发展,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单字解释: 汉 武 帝 用 极 大 代 价 惨 胜 匈 奴 到 底 有 什 么 意 义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