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读通鉴25:上兵伐谋,西汉名将赵充国屯田平定羌人成后世戍边典范

    2023.07.04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作者:老田读历史

    一部《资治通鉴》说尽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让人怎能不爱读!每天带着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众多历史人物会告诉你,面临同样的情境,他们是怎么抉择的,又得到了什么结果。若你能悟出他们的行为逻辑,化为自己的生活智慧,久而久之,那你面临任何困境、挫折、纠结,都能不慌乱、不怕事,从容应对。亲爱的朋友们,跟我一起带着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困惑,每天只读1个小故事,积累生活的智慧吧!

    1、今日问题: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也就是能用谋略击垮敌人,就不要直接出兵。那有没有典型的战例可供我们参考吗?

    今天打开《资治通鉴》,看到汉宣帝时期的名将赵充国是如何少战而屈人之兵平定羌人叛乱的的。

    2、《资治通鉴》同样情景历史人物的应对:赵充国和英明的汉宣帝成功让屯田策成为后世戍边典范

    赵充国上书请求屯田说:“我率领的将士、马牛食用的粮食、草料须大范围地从各处征调,羌乱长久不能解除,则徭役不会止息,又恐发生其他变故,为陛下增加忧虑,确实不是朝廷克敌制胜的上策。况且,对羌人之叛,用智谋瓦解较易,用武力镇压则较难,所以我认为进攻不是上策!”

    总之,赵充国认为武力平定羌人叛乱并非上策,他接着分析道:“据估计,从临羌向东至浩亹,羌人旧有的私田和公田,民众没有开垦的荒地,约有两千顷以上,其间驿站多数颓坏。我以前曾派士卒入山,砍伐林木六万余株,存于湟水之滨。”

    赵充国最后建议道:“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别屯驻在要害地区,待到河水解冻,木材顺流而下,正好用来修缮乡亭,疏浚沟渠,在湟峡以西建造桥梁七十座,使至鲜水一带的道路畅通。明年春耕时,每名屯田兵卒分给三十亩土地;到四月草木长出后,征调郡属骑兵和属国胡人骑兵各一千,到草地为屯田者充当警卫。屯田收获的粮食,运入金城郡,增加积蓄,节省大量费用。现在大司农运来的粮食,足够一万人一年所食,谨呈上屯田区划及需用器具清册。”

    赵充国每次上奏,汉宣帝都给公卿大臣讨论研究。开始,认为赵充国意见正确的人为十分之三,后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后更增至十分之八。汉宣帝询问开始不同意赵充国意见的人为什么改变观点,这些人都叩首承认自己原来的意见不对。

    丞相魏相说:“我对军事上的利害关系不了解,后将军赵充国曾多次筹划军事方略,他的意见通常都很正确,我担保他的计划一定行得通。”

    于是汉宣帝回复赵充国,嘉勉并采纳了赵充国的计划,又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多次建议进兵攻击,所以也同时批准,下诏命两将军与中郎将赵卬率部出击。许延寿出击羌人,招降四千余人;辛武贤斩首二千人;赵卬斩首及招降也有二千余人;而赵充国又招降了五千余人。

    汉宣帝下诏罢兵,只留下赵充国在当地负责屯田事务。最后羌人果然在屯田政策下粮尽人心惶惶,走到穷途末路,即使并未出兵,也很快自行投降,难缠的羌人叛乱至此平定。

    3、今日箴言

    老田看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启战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要像赵充国一样善用谋略。

    往期部分文章传送门:

    读通鉴24:政坛不倒翁炼成记,汉朝三朝元老张安世何以能得善终

    读通鉴23: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汉朝名臣魏相为国献策的思路

    《资治通鉴》:被人推崇备至,为什么值得每个人反复研读

    单字解释: 读 通 鉴 上 兵 伐 谋 西 汉 名 将 赵 充 国 屯 田 平 定 羌 人 成 后 世 戍 边 典 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