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继承大统之后,曹丕为何始终没有将曹植杀害,背后有什么秘密?

    2023.03.01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曹操去世之前的数年里,曾经为继承人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一度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

    究竟是立曹子桓还是立曹子健,曹操一直拿不定主意。

    其实原本曹操是不用这么纠结的,他曾经有一个十分中意的继承人人选,这个人便是他的长子曹昂。

    只可惜,曹操因为一个女人,导致曹昂战死,顺带还死了一个侄子和一个大将。

    因此,他只能重新挑选继承人,但由于曹丕和曹植这两兄弟,各有千秋,所以曹操就在立嗣上相当狐疑不决。

    但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曹操是十分中意曹植的,也就是说,他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

    一方面,是曹植思路敏捷、文才极佳,每当曹操提问他时,往往能出口成章,这一点,深得曹操喜爱。

    尤其是在铜雀台建成时,曹植一气呵成作下《登台赋》,连曹操看了都赞叹不已。

    要知道,本身曹操也是一个文学大家,所作的诗词也是独具一格,而能被他赞不绝口,自然就能看出曹植在文学方面,确实有相当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曹植性情坦率自然,换句话说就是不做作,这更对曹操的胃口。

    所以,曹操在某个阶段,是真的想立曹植为继承人,甚至,他还毫不掩饰的把这种心思表达了出来。

    比如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征孙权,临行之际,安排二十三岁的曹植为邺城留守,并对其谆谆教导。

    他对曹植说,自己当年担任顿邱令的时候,恰好是二十三岁,算是从那个时候起,踏上了开创事业的征途。

    而如今,你曹植也是二十三岁,更应该知道发奋图强才对。

    这份沉甸甸,且带着满满父爱的嘱托,至少在当时,也只有曹植能享有,相比之下,当时的曹丕,显然是不可能让曹操这么对他说话的。

    由此可见,在那段时间里,在继承人问题上,曹操是优先考虑曹植的。

    但可惜的是,虽说有来自父亲的特殊关爱以及高度期许,曹植的表现却相当“差劲”,他虽有非凡的文采,但不知道约束自己,尤其是在饮酒方面,丝毫没有节制。

    并且,也是因为饮酒毫无节制这个毛病,让曹植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什么错误呢?曹植在某次醉酒之后,借着酒兴,曾纵马在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飞奔,而这在当时,就属于十分严重的问题。

    还不止于此,他又醉酒后,无视规定夜闯司马门。

    这种作为,让曹操大为恼火,并对曹植大失所望,而在失望之余,曹操自然不愿再立曹植为继承人。

    而正是在曹操对曹植感到失望之际,曹丕抓准时机,通过谋士的建议,在曹操面前各种表现,最终得到曹操认可,被立为了魏王世子。

    不过,尽管曹丕已经胜出,但实际上,在曹操去世之前,曹植还有过一次翻盘的机会,但这次机会,却被其白白浪费了。

    什么机会呢?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的一次军事安排。

    当时,曹丕已被立为世子,且曹植也被雪藏,但在当年下半年,曹操突然启用了曹植,并对其委以重任。

    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让他带兵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

    其实说是去救援曹仁,倒不如说是让曹植捡人头去的,为啥呢?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襄樊之战已接近后期阶段,关羽也是正焦头烂额,加上东吴军四处活动,因此他迟早要撤退的。

    所以,曹操在这个时候让曹植出兵解救曹仁,说白了就是让其立功去的。

    并且,曹操担心曹植拿不下来,还特意加派了张辽前来助阵,目的就是帮助曹植彻彻底底的击败关羽。

    如此贴心的安排,再结合当时的形势,这不是让曹植镀金去是什么?

    因此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曹丕已经被立为世子,按理说这种镀金的事情,应该让曹丕来才对,毕竟取得胜利的话,那可是一个极好的立威机会。

    但是曹操并没有安排曹丕来,而是安排了曹植由此可以说明,在这一年,曹操对于继承人问题,又起了巨大的犹豫。

    甚至按照当时的迹象来看,曹操有废掉曹丕,改立曹植的可能。

    这里所说的迹象,不仅是上述提到的军事安排,当时曹操还召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曹彰,命他带兵速来洛阳。

    至于召曹彰来干什么,《三国志》中没说,但在《魏略》中可记载的清清楚楚,曹彰后来见到曹植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种种证据表明,当时临终之际的曹操,极有可能真的是想换继承人。

    但这个大好机会,却被曹植亲手浪费,在曹操委任他带兵出征时,曹植再一次喝的酩酊大醉,据说连站立都做不到了。

    于是乎,曹植又一次惹恼了曹操,再加上随后不久曹操就病逝,即便他想为曹植再做什么谋划也来不及了,因此,曹植彻底出局。

    而曹丕,则从邺城迅速赶至洛阳,继承了魏王之位,由此,曹魏政权进入曹丕时代。

    到了曹丕继位之后,他在第一时间,就迅速展开了清算行动,首先,经他出手,他的弟弟曹彰,死的不明不白。

    《三国志》中,只记载了曹彰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死在了自己的家中,并没有记载其具体死因。

    而在《魏氏春秋》中,也仅仅记载了曹彰是“忿怒暴薨”。

    总之就是,在这些记载里,对于曹彰的死因,都含糊其辞,但是在《世说新语》里,却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曹彰是怎么死的。

    这意思很明白,就是曹丕担忧曹彰的实力,加上其能征善战,且手握兵权,所以干脆下毒将其毒死了事。

    除了干掉曹彰之外,曹丕又将曹植身边的几个谋士一一清洗。

    当初,在曹操为继承人问题纠结之际,曹植身边就有了几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几人分别是丁仪、丁廙、杨修、杨俊等。

    除了杨修早早就被曹操诛杀之外,剩余的丁仪、丁廙(此二人为兄弟),则在曹丕继位后当年,就被曹丕下令处死,同时其家族中的男丁也全都被杀。

    而另外一个杨俊,死的更憋屈。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巡视宛县,当时杨俊为此地县令,而曹丕则以“市不丰乐”为由,意思是市场上不繁荣安乐,将杨俊缉拿,并要将其处死。

    当时,包括司马懿、荀纬等大臣都为杨俊求情,甚至叩头出血,但曹丕不为所动,最终,杨俊看生还无望,干脆果断的选择了自裁。

    在做完这些之后,按照常理来说,曹丕肯定要对曹植下手了,毕竟当初谁都知道,曹植可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

    但是,曹丕没有除掉曹植,甚至曹植还一度活的比曹丕还长。

    究竟为何曹丕会放了曹植一马呢?难道是他良心发现了?其实并不是,曹丕最后没杀曹植,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卞太后拦了一下。

    卞太后就是卞夫人,而她的一生,一共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人便是丕、彰、植、熊四兄弟。

    而在曹操死后,也就是曹丕展开清洗之际,其实当时他是准备弄死曹丕的,但卞夫人却表示,希望曹丕能收手。

    从这个记载中就能明显看出,卞夫人是知道曹彰死于曹丕之手,但事已至此,她也无可奈何,但是她十分清晰的告知了曹丕,要他不能再杀曹植了。

    而卞夫人这么做,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维护。

    所以,考虑到自己的母亲已经开口,如果曹丕不管不顾的执意要杀曹植,那必然会遭到了卞夫人的强烈阻止。

    尤其是当时曹丕刚刚继位,一旦事情闹大,对他没啥好处,因此,他才会看在母亲卞夫人的面子上,放了曹植一马。

    当然,这仅仅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曹丕认为曹植不值得杀。

    这个不值得杀,有轻视曹植的意思,换句话说,在曹丕看来,曹植已经完全没有实力,也没有机会,再对他造成威胁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一方面,曾经大力支持曹植的几个谋士,除了前文提到的丁仪、丁廙以及杨俊被杀之外,剩余的另外几个,则已经投诚了曹丕。

    比如魏晋八君子之一的贾逵,当初他可是曹植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在曹操病逝之际,却站到了曹丕这一边。

    不仅及时向远在邺城通报了曹操病逝的消息,让其抓紧时间赶来,另外还斥责了当时询问玺绶所在的曹彰,称曹彰是君侯,玺绶不该是他过问的。

    还有,也是他在当时,主持了迎立曹丕为魏王的事宜,总之就是,曹丕能顺利及时继位,贾逵出力颇多。

    此外还有邯郸淳等也是如此,都成了曹丕的忠实拥趸。

    至于他们的立场为何转变,这个不得而知,也许是对曹植的失望,也许是抱着“良禽择木而栖”的想法,但不管如何,他们都离开了曹植。

    这么一来,曹丕身边,能用的谋士要么被杀,要么改变立场投诚,所以,曹植还有什么能和曹丕叫板的实力?

    而没有实力,自然就没有威胁,所以杀他也就没什么必要了。

    不仅如此,曹植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让他在曹丕心里,失去了“被杀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曹植已经犯不上曹丕动刀了。

    曹植有什么作为?首先,对自己毫无约束,无节制的醉酒,以至于误事就是一大毛病。

    趁着喝醉,夜闯司马门,另外又因为喝醉,在被曹操委以重任之际,选择拒绝听从,这些都是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

    至于那些因为喝多了而干出的其他丑事,想必不会太少。

    而这个毛病的关键,不在于喝酒,而是在于,曹植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律,更不知道什么叫节制。

    而古往今来,但凡能成大事者,身上基本的一个性格特征,就是知道自律。

    一个不知道自律的人,就算其有再大的能力,但却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导致始终沉迷其中,也就难有啥成就,而曹植便是如此。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威胁可言?

    另外,曹植还有个毛病,就是“不识时务”,也可以叫做不知道“韬光养晦”,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低调发育,反而总是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

    比如,在得知曹丕篡汉自立之后,曹植居然穿上丧服,公开为汉朝悲哀哭泣。

    曹植的这个举动,着实是奇怪的很,你说你若真的是忠心汉朝,当初你爹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时候,掌控朝廷大权的时候,你咋不哭呢?

    现在你哥当了皇帝,你反而装模作样的哭,这不是找不自在是什么?

    而通过他这个莫名其妙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曹植实在是个没啥政治水平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政治水平,相当之差。

    所以,对于这么一个“人才”,还有杀的必要吗?

    当然,虽说因为种种因素,曹丕并没有杀曹植,但也没有放松对他的防范,在曹丕继位后,一直到曹丕去世,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曹植连续被迁封了数次。

    这就导致,曹植在一个地方根本呆不了多久,这也就让他没有了形成自己势力的机会。

    哪怕是到曹丕去世,曹叡登基,依然还在防着曹植,史料记载,在魏明帝曹叡登基之初,曹植认为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因此就主动上书,希望朝廷能给予他政治上的任用。

    并且,当时他上书的言辞之诚恳,足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

    但是,曹叡对于自己这个叔叔的恳请,仅仅是在口头上称赞了一番,但却并没有对其有任何职位上的任用,反而继续对其严加防范和限制。

    到了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又一次被迁封的曹植终于明白,此生,怕是难以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了,而对此心灰意冷的他,开始潜心创作诗词。

    三年后,曹植再次被迁封,这次迁封,更让他感到忧郁,最终在当年十一月病逝,年仅41岁,由此,一代才子曹子健,走完了复杂,且令人唏嘘的一生。

    所以,要问曹丕为何在最后没杀曹植,让他得以了善终,表面原因是出于卞夫人阻拦,但实际上,则是曹植的所作所为,让曹丕相当对其轻视,认为其不值当杀,留着他还能给自己博了美名,所以,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所谓的七步诗,那只不过后人杜撰的而已。

    单字解释: 继 承 大 统 之 后 曹 丕 为 何 始 终 没 有 将 曹 植 杀 害 背 后 有 什 么 秘 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