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拖出去重打五十大板”,哪个板子打人最疼?淮安府署的故事

    2023.10.0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今天我们说说江苏淮安的淮安府署景区。来淮安旅行,因为被中秋晚会淮安会场的绚烂场景所震撼,来了一次任性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虚此行。

    淮安府署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50年历史。淮安府署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府署之一,为昔日江苏第一大府,占地五万余平米,署内原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

    淮安府署是我国已知现存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知府衙门,它是当年正四品淮安知府和属官的办公及日常起居场所。淮安府署曾审理过李毓昌(《天下粮仓》)案等著名案件,关汉卿以淮安府署为题材,编写了戏剧《窦娥冤》。

    今天要说的是淮安府署正堂,正堂高10米,面积500余平方,气势宏大,威严壮观,为全国衙署正堂之最。

    进人大堂首先看到的是由皇帝钦赐、宋代思想家朱熹撰写的“忠爱”二字的匾额,意思是忠于皇帝,爱护子民。在大堂前有一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是不是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官与百姓的关系,这幅楹联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正堂是淮安知府升堂办案,颁布大典的地方。

    在正堂内的右侧,有三个行刑用的板子,常听到的古装影视剧里的台词“拖出去,重打五十大板”,就是这个大板,看着很吓人吧。府署的讲解员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三个板子,哪个打起来更疼?大家直觉上会以为大的板子打起人来更疼,其实,恰恰相反,打人最疼的是最小的板子,受力面最小,打起人来也就格外疼。但我感觉,这沉甸甸的板子,要是行刑的彪形大汉,拼尽全身力气,抡圆了打,几下就能要人命,区别也就不大了。

    正堂的基址,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朝。当年的正堂面阔五开间,计五五二十五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所用木料为上等金丝楠木,翘角飞檐、高大雄伟,象征着正四品淮安知府的权势和地位。

    正堂原名镇淮堂,有镇压淮河水患之意,历史上有过多次维修、重建的记载,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朝咸丰十一年,这次重建后的正堂,一直完好保存至今,木料多为杂木拼凑而成,开间也由五开间变为七开间,整体建筑为悬山顶抬梁式。图中有一个巨大的石础,外面的走廊上也是,它是明代淮安府大堂的石础。

    府署的导游把大家带到了这里,图中的两根柱子分别是重建前和重建后的,形成鲜明对比,一目了然。图中左侧的上等金丝楠木柱子,也是正堂里唯一保留的重建前的柱子了,弥足珍贵。

    正堂暖阁后面墙上有三个大字,叫清、慎、勤,这是出自晋代司马昭之口,叫“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就是说,要当名好官必须要清廉、谨慎、勤勉,如果做到这三条,就能治理好一个地方。

    这张桌子上放置一个山石盆景,喻指背有靠山。座椅是“师爷”坐的地方,师爷不属于公职人员,属于知府私人聘任的,不能坐在前面大堂里,只好在知府审理案件时坐在后面旁听。师爷有建议时写在纸条上,再由专人传递到知府手里。

    参观淮安府署,刚开始免不了有一种枯燥的感觉,可是在景区讲解员的精彩解说下,这些凝固的古建筑,却能讲述鲜活的历史故事,让人大呼过瘾。下文,我们继续。

    单字解释: 拖 出 去 重 打 五 十 大 板 哪 个 板 子 打 人 最 疼 ? 淮 安 府 署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