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庞统生前看清刘备真面目后,在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没重视

    2024.03.06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时期著名隐士水镜先生说的话,其中的卧龙指的是诸葛亮,而凤雏便是指庞统,可见,当年的庞统后来虽然在落凤坡中箭早夭,可他的能力并不比诸葛亮差,而刘备当年虽然拥有庞统,但他们君臣之间早就有了隔阂,庞统生前看清刘备真面目后,在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没重视。

    那么,庞统为啥要暗示魏延呢?这里就得先说说庞统与魏延的关系了。从时间上看,庞统与魏延差不多都是同时进入刘备的军事集团的。但是,对于刘备而言,由于诸葛亮比庞统先来一步,又是他亲自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同时,历史上的庞统传闻生得奇丑无比,所以,纵然水镜先生说庞统的才能与诸葛亮齐名,刘备还是更倚重于诸葛亮。

    另外,当时的魏延刚投奔刘备,虽然其作战勇猛,诸葛亮还是刚喜欢他的关、赵、张等老将。而从军事谋略上看,庞统与魏延指挥作战的风格也相当类似,他们都富于冒险,敢于险中求胜,所以,他们遇到一起反而成了一对好褡裆。比如,刘备在图谋益州时,当时庞统就献计于刘备,让刘备在席间刺杀益州牧刘璋,从而不费一兵一卒地占领益州。

    可当时刘备却犹豫不决,认为这样做有失仁义。无奈之余,庞统就曾联合魏延,准备暗中设下“鸿门宴”,将刘璋于席间刺杀。从这里便可看出,当时的魏延与庞统的关系就相当不错了!不然,未经刘备同意,庞统擅自作主的后果,魏延不可能不知道。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这两人在行事风格上也相互“合口味”。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刘备后来在夺取益州时,庞统与魏延也成了最好的搭档。然而,庞统与刘备后来又怎么产生了隔阂的呢?这是因为庞统在与刘备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他那伪君子的真实面目。当初庞统之所以选择投奔刘备,就是因为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孙权来,看起来似乎更像一位“仁君”。

    殊不知这只是刘备的表面现象,在其内心,为了求得一统天下的霸业,他才不管百姓的死活呢!只是表面上装出一副他那“刘皇叔”的伪善面孔来笼络人心罢了!在攻打益州时,从道义上讲,益州牧刘璋与刘备本是同宗,而且刘璋也有心结交刘备,可刘备最终还是强行攻占了益州。这便是犯了“出师无名”的大忌。

    虽然整场军事行动,刘备还是采用了他庞统的策略。不过,刘备在攻占益州后,不仅不将精力用在安抚民心上,反而还大摆庆功宴席。这让当时的庞统十分反感!当时随同刘备攻打益的将领同来赴宴,魏延当然也在现场。但是,当时刘备大摆庆功宴,还是以感谢庞统为他出谋划策为名的,所以,整个庆功宴席上,庞统才是大功臣。

    可庞统却从刘备的这一行为看出了他冷血的一面。因为纵然是当时乱世所迫,你刘备不得已要向自己的宗族开刀,可这件事毕竟是同宗相残,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从刘备的这一行为,庞统也意识到,倘若自己以后成为了刘备图谋霸业的累赘,那么,纵然自己以前的功劳再多再大,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将自己干掉。

    所以,当时的庞统,即使面对刘备给自己摆庆功宴,他也毫不留情地对刘备道:“以征服别人为乐事,这恐怕不是仁者之兵吧?”说到这里,有人会提出质疑,庞统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吗?就算他看透了刘备的真面目,或者想以此来暗示魏延,他也不用这么当面揭刘备的短啊!殊不知这正是庞统的高明之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因为古代兵家用兵,本来就忌讳出师无名,而刘备犯了这一大忌后,反而还高调地来炫耀,庞统作为他的军师,如果不当众直谏,别人还会认为这是他庞统的主意。其次、如果刘备是位明君,当场接受了庞统的直谏,也会挽回刘备的一些声誉,毕竟那么多属下都看着呢!

    其三、如果刘备不接受庞统的直谏,则证明刘备这位皇帝性格有巨大缺陷,那么,庞统也是在暗示在场的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人,比如像魏延这样的人,以后与刘备相处,还得留个心眼,毕竟“伴君如伴虎”啊!可后来的结果是,刘备认为庞统驳了他的面子,竟然勃然大怒地叫庞统滚出去。

    而当时的魏延,还傻傻的做他们的“和事佬”,说庞统酒醉胡言乱语,求刘备不要计较他。殊不知后来的魏延,正是由于自己的行为不谨慎而死于非命!这样的结局,还真是让人对庞统由衷的佩服啊!大家怎么看呢?

    单字解释: 庞 统 生 前 看 清 刘 备 真 面 目 后 在 宴 席 上 曾 暗 示 魏 延 可 惜 魏 延 没 重 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