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西汉二百年 汉高祖篇 第二十一章 漫漫入关路(4)(连载25)

    2023.10.0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六月,刘邦率军到达南阳郡与颍川郡的交界地-犨县(犨城于今河南鲁山县境内)东,遇到了南阳郡守吕齮的迎击,被刘邦部将曹参、樊哙等部连连击退,吕齮退守南阳郡府宛城。

    说到宛城,我们就不说说南阳。“宛”就是南阳早期的称呼。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在这里开始设置南阳郡,郡府所在地宛城是秦汉时期八大都市之一。

    南阳郡不仅包括今天河南南阳,还包括湖北襄樊等地,因此才有“南阳诸葛庐”,说的是卧龙岗在南阳郡的襄樊。

    南阳郡地处于汉水上游、淮河源头,北有秦岭、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当山,东有桐柏山、大别山,为三面环山、南部开阔的盆地,中间形成近3万平方公里的盆地。这里紧靠中国气候南北分界线,是仅次荥阳之后的天下粮仓。

    古人曾描述“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南阳再好,但此时的刘邦已经没有什么比早点入关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即便是宛城就在眼前,那里有很多他需要的东西,但打下来,再拿上那些东西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于是,刘邦下令,部队饶城而过。

    “宛城怎能不打呢?”张良从后面赶上刘邦问道。

    刘邦:“宛城是个大城,秦军兵力众多,打下宛城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

    张良:“如果我们不拿下宛城,如果前面武关遇阻,后面又有宛城军队尾击,我们又将如何?”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下令军队返回,连夜包围了宛城。

    本来白天看着刘邦军队绕城而过,连日奔波数日的南阳郡守吕齮正准备睡个安稳觉,可没想到大半夜城外人喧马嘶,城上喊杀阵阵。

    有人来报:叛军已登上城头。

    吕齮闻听拔剑就想自杀,他的门客陈恢急忙夺下剑,说:你别着急死,等我出城找刘邦谈谈再死也不迟。

    陈恢连夜去见刘邦,说:我听说楚怀王有约,先入关者称王。我知道您着急入关,但南阳是个大郡,连城数十个,人多粮足。如果都像宛城这样一座座去打的话,您得什么时候才能打到咸阳呢?我如果是您,就竖起招降旗,封郡守吕齮一个官,带领宛城士卒一道西进,那么各处官吏、民众都会纷纷效仿,所到之处,全都会抢着迎接您的大军。

    刘邦听完大喜,封了南阳郡守殷候,封陈恢一千户。

    刘邦又接受张良建议,进入南阳开始便进入老秦人地界,大军不可再进行抢劫。

    果然一路西进,秦人对这支“仁义之师”充满好感,所过之处纷纷开城归降。

    有了粮,有了兵,刘邦队伍不断壮大。

    这绝不是之前屠城能有的体验,更不是他年轻的时候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所能有的收获。

    这样的体验,作为刘邦来说也许是第一次,也许他还没有深捂其中之奥妙,但至少尝试了其中之甘味,这就是民心的力量。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西至丹水(今河南浙川西南),南阳已定,预示着打开了前往武关的通道,正式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前面就是关中的南大门——武关。

    【武关】

    关中,这块由北面黄土高原,南面陕南山地、秦巴山脉夹持之下渭河冲击而成的狭长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是人类最早进入农耕文明地区之一。由于它被东面的函谷关、西面的大散关,北面的萧关,南面的武关围在其中,于是“关中”之名由此产生。

    相比于关中,函谷关以东地区就被称为“关外”,也叫关东。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东六国”由此而来。一直在唐代以前,关于“关东”甚至“关里、关外”都是只函谷关为界东西两边的区域。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华夏民族争端向北转移,其“关东”也发生了地域性的改变。此后,明长城“山海关”、“喜峰口”便成了“关里、关外、关东”分界线,出了长城的“山海关、喜峰口”,进入东北地区就叫出关或者叫“闯关东”。

    说完关东的历史演变,我们回到关东的南大门——武关。

    武关建于少习山与笔架山之间的河涧谷底之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武关河环绕东西南三面自西向东蜿蜒流过。

    出了武关西门,地势较为平坦;武关城东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素有“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之称。对于武关之险,诗人也不禁留下“重关天塞控神州”、“关门不锁敌难犯”感叹。

    武关之难,难于上青天。

    南阳一路兵不血刃,但到了老秦人地界,人家并没有望风而逃,而是森严壁垒,枕戈待旦。

    想打,实际很难。

    正在刘邦犯难之际,天下风云突变。

    此时,已经来到了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天下局势风云突变,章邯大军投降项羽的消息传来,一场腥风血雨正在秦帝国京城上演。

    赵高逼死了胡亥。

    到了此时,赵高已是再没有了退路。

    巨鹿大败,刘邦西进途中秦军一路丢城失地,赵高对胡亥隐瞒了所有消息。

    章邯的投降,刘邦攻至武关的消息已是瞒不可瞒,胡亥要对赵高问责,逼得赵高上演了“指鹿为马”、杀死胡亥的恶剧。

    皇位三载,年仅24岁的秦少子胡亥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或许15年的国祚实在有点短,尽管人们不会将秦帝国二世而亡的罪责完全算在胡亥头上,但他宠信奸佞,在亡国道路上狂奔而不自知,最终让他爹“传之无穷”的梦想二世而亡,并为后世留树立了一个极其可悲的负面典型。

    虽然二世而亡的教训深刻,人们也常常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自警。然而,“二世们”却从来没有缺席过这个历史舞台,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诗曰: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单字解释: 西 汉 二 百 年 汉 高 祖 篇 第 二 十 一 章 漫 漫 入 关 路 连 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