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击败董卓后联军各图自保不愿消耗实力故并未继续追击

    2023.05.20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董卓控制洛阳形势后,关东诸侯纷纷兴义旗、反董卓,组成了以袁绍为首的联军部队,但因为政治上组织分散,号令不一,难以形成合力;军事上,没有制定统一策略,在孙坚取胜、董卓退却后,没有乘胜追击,致使功亏一篑;随后,各方诸侯求名的目的已达到,加上后方不稳、粮草匮乏,于是主动退却,开始掀起新一轮的割据和征战。

    真的有十八路联军吗?

    据《三国志·武帝传》记载:“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如果算上曹操,也就十一路诸侯,没有什么十八路诸侯。

    这十一路才是实实在在的诸侯,而不是隔着千山万水摇旗呐喊的高音喇叭,他们大部分没有出力上战场,但是至少到了结盟地点,说明还是有铲除董卓的意愿。

    因此,十八路联军只是一个口号而已。

    哪些兵马和董卓发生过战斗?

    关东联军中真正和董卓交手的不多,即使如此也让董卓知道关东联军不好惹。那么,哪些军队和董卓交过手呢?其中有三支军队:

    其一,曹操的联军。

    据《三国志·武帝传》记载:“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曹操

    曹操看不惯各路诸侯畏缩不前,于是联合张邈的部将卫兹以及鲍信兄弟组成联军向汴水进发,但是遭遇董卓大将徐荣。

    曹操联军不敌遭受惨败,而曹操差点命丧汴水,徐荣军见曹操联军死战不退,心生怯意,于是也退兵了。

    此战让曹操损失惨重,招募的士卒几乎损失殆尽,而酸枣的联军却只顾喝酒吃宴席,不愿意再次进军,曹操见状,只得带着麾下去扬州募兵,从而退出了关东联军。

    其二,河内太守王匡惨败。

    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於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河内太守王匡本来打算去图谋董卓,可是没有来得及进发,就被对方偷袭,几乎全军覆没。

    其三,孙坚的军队。

    此时的孙坚归属于袁术,因此在计算各路诸侯声讨董卓的时候,并没有计算其中,只算了袁术一路。

    孙坚是长沙太守,在袁术的支持下一路北上,先是杀掉荆州刺史王睿,接着又杀掉南阳太守张咨,进而被袁术表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并屯兵鲁阳。

    孙坚

    孙坚是实战派,原来呆在江东,没有什么名气,为了扩大影响,一直寻找战机,寻求和董卓的决战。

    前后和董卓发生了两次战斗:第一次战斗:梁东之战。董卓军围困孙坚于梁东,孙坚力战不利,只得率领数十骑逃出,差点被董卓军所杀。第二次战斗:阳人之战。孙坚巧妙利用吕布并州军与董卓凉州军之间的矛盾,大败董卓军,阵斩大将华雄。

    前一次战斗,孙坚轻敌而失败,但是后一次战役准备得当,大败董卓军,将其大将华雄枭首,迫使董卓军后撤,并撤离和焚烧洛阳,往长安而去。

    因此,只有曹操、王匡和孙坚和董卓军发生过激烈的交锋,那么其他的联军在干嘛呢?

    据《三国志·武帝传》记载:“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纵观出兵的诸侯,以名家子弟、儒家文士为主,没有相应的军事才能,临阵决机,自然不是他们的长项。比如袁绍、袁术虽然出身袁氏,但自幼在洛阳长大,没有经历过战阵之事;刘岱、张邈等都是以学问、名望得官,善于坐而论道,有军事谋略和经验得也就长沙太守孙坚、骁骑校尉曹操,这俩人也是反董最有实际行动的,其中以孙坚立功最大。郑太就对董卓说:“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董卓为何撤退?

    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

    董卓

    董卓军虽然在和曹操以及王匡的战斗中获得了大胜,但是在和孙坚的战斗中大败,此战击破了董卓军的信心,产生了对关东联军的畏惧心理。

    特别是大将华雄被杀之后,董卓为了避其锋芒,不得不撤离洛阳,逃往长安。

    对于董卓来说,与其在关外和关东联军死磕,还不如带着皇帝以及朝臣们转移到长安,这样就可以达到避实就虚的目的,同时对洛阳周围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以至让关东联军进无可进。

    长安距离关中比较近,而远离关东势力范围,同时撤离洛阳之后,大大削弱了朝中士族的实力。这样,就有利于董卓对朝政的控制力。

    董卓撤退之后,联军为何不追赶?

    据《三国志·武帝传》记载:“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诸侯联军是凭借大义和声望组成的非正式联盟,不如正式军事组织那样,号令统一,行动一致,配合默契,加上诸侯各有心思,很容易被各个击破,更别说对董卓形成威胁。

    袁绍

    诸侯联军组织松散,缺乏统一号令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数个州军起兵讨伐董卓,推举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渤海郡太守袁绍为盟主。当时参与盟军的诸侯职位最高的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其次如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再有是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郡太守张邈、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长沙太守孙坚、济北国国相鲍信及骁骑校尉曹操。

    从构成来看,盟主袁绍职位不高,而职位最高的袁术、韩馥却担任他职,难以实施真正的管辖权。同时,反董只是联盟的口号,并没有细化成具体可实施的分步计划,对应给各个诸侯的军事任务,只是笼统的分屯河内、颍川、鲁阳,大部队屯酸枣,韩馥负责军粮供给,但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安排。“况王爵不加,尊卑无序,若恃众怙力,将各棋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也。”

    联军组织混乱,分工不明

    诸侯联军抵达后,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但没有立即进军,而是徘徊观望,整天饮酒会友,不思进取。曹操对此提出谋略,说:“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但因为人微言轻,加上不合当时形势,并没有被接受。

    董卓强横,前期大败诸侯

    董卓出身军旅,年少从军,虽然不是智勇双全的统帅,但手下部队多以胡羌及并州的剽悍之士,远非中原临时征召的部队可比,而且骑兵重多,对待中原步兵如同秋风扫落叶,诸侯未战而先弱三分。

    诸侯联盟后,董卓派兵分击各处,先是派徐荣在梁地击败孙坚,击败河内太守王匡,虐杀降兵,手段惨烈,后又在荥阳击败曹操,一下子震慑住诸侯联军,使诸侯部队更加裹足不前,“顷之,酸枣诸军食尽,众散。”

    袁术

    曹操之所以愿意前去拼命,那是他本来就没有地盘,只有击败董卓,才能够获得更大的资源;孙坚其实也没有地盘,而且归属于袁术,失败了有袁术兜底,打赢了可以捞取更多的资源。

    王匡则是被董卓军偷袭,并非主动激战失败。

    因此,当董卓军撤离京都洛阳后,联军期期艾艾的不愿意去追,确实是畏惧对方强大的战斗力,同时也在自保唯恐被盟友吞并。

    诸侯固步自封,坐失良机

    诸侯联军虽然军事上与董卓有差距,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长沙太守孙坚是坚定的反曹派,数次作战击败胡轸、吕布等部将,随后果断拒绝董卓的求和,直逼洛阳城。董卓随后强迫公卿大臣及上百万民众迁都洛阳,孙坚乘势进入洛阳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

    此时诸侯联军如果能够有所配合,共同尾追的话,在内部人的策动下,还是有很大机会击败董卓,曹操就说:“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可惜诸侯联军仍然没有动静,最终坐失良机。

    随后,董卓派遣各将驻守洛阳以西的山地,防止关东诸侯继续向西攻击,“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诸将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其余中郎将、校尉也分布各县,打造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样,孙坚也不敢再孤军深入,诸侯联军也失去了再次进攻的机会。

    桥瑁

    诸侯出起兵主要为名,目的已达到

    反董联盟的建立,最早是由东郡太守桥瑁假作京师三公的檄书,分送给各州郡,书中说“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诸州牧或刺史、郡太守或国相见此檄书,都想籍此提高名望,于是兴兵聚集,“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但看到形势困难时,便都打了退堂鼓,在驻地迁延时日。等到董卓退兵回长安后,事情早已超出他们的控制,而自己求名的目的已然达到,也就没有太多的必要逗留了。

    各州郡仍有乱贼骚扰

    当时黄巾之乱平定没几年,各地还有大量残余的黄巾余党,主要在青州、冀州、并州等地。如青州刺史焦和起兵讨伐董卓,但刚刚渡过黄河,黄巾军便在后方大乱起来,被迫回去平叛。

    另外,西河郭太等率众袭迫太原,转战河东,南下接近京畿之地,甚至击败了董卓部将牛辅,称“白波贼”。另外,原本出使汉朝的南匈奴于扶罗因为部落大乱自称单于,与黄巾余党黑山贼等联合袭扰郡县,停在河东地区。

    这些地方都是前线诸侯的后方之地,如果迁延日久,后方发生变乱,自己就得不偿失了。而后诸侯散去,果然拿这些人开刀,挣到了汉末称霸的第一桶金。

    诸侯意欲割据,不愿消耗实力

    当时汉室不振,尤其是天子已被劫持到长安,关东地区顿时成为统治真空,给各州郡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最开始,大家尚未撕破脸皮,想出一招新立皇帝的办法,共同推举汉朝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刘虞坚决拒绝,甚至不惜投奔匈奴自绝,这才停止。

    韩馥

    同时,各州郡开始相互兼并攻杀,如袁绍抢占韩馥冀州、刘和青州地盘,袁绍、袁术兄弟分离,刘岱杀死桥瑁,刘虞、公孙瓒相互攻打等,共同推动开始了汉末军阀混战的时代。

    在董卓被击败之后,关东联军并没有把握机会继续进军,以达到消灭董卓,振兴汉室的目的,反而各怀心机,争权夺利,乘机扩大实力。

    由此可见,反董并不是目的,振兴汉室也不是目的,而仅仅只是一面旗帜而已,他们联合起来反抗董卓的真正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反董来扩大自身的实力,以求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单字解释: 击 败 董 卓 后 联 军 各 图 自 保 不 愿 消 耗 实 力 故 并 未 继 续 追 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