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重新发现湔江

    2024.01.24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湔江之水浩浩汤汤,自龙门山脉绵延而下,从彭州穿境而过。岁月悠悠,湔江始终静静地流淌着,滋养着这一方水土,被视为彭州的母亲河。

    不过,湔江的意义并非仅限于此。当我们回溯历史,重返湔江,就会发现,湔江不仅是彭州的母亲河,更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开启了古蜀文明之光,是天府文化的摇篮,塑造出成都的城市性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江河滋养文明,伟大的文明背后总是有一条河。《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鱼凫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务农”,这表明,湔江河谷是古代蜀国“立业建都”之地。而后,古蜀先民沿着湔江走出河谷,经湔江支流马牧河、鸭子河,来到了现今广汉市的三星堆一带,建立起强大的“三星堆王国”。

    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其中出土的人像、头像、神坛、神树等各种造型奇异的青铜器,让世人惊叹。而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其铜料就是在彭州发掘,冶炼成青铜后,由湔江水路运送到三星堆。这也正是三星堆没有青铜作坊遗址却拥有众多青铜器的原因。

    那时的成都平原,虽然气候温暖湿润,但洪水却相当频繁,繁盛的三星堆忽然消失,很可能就是毁于洪水。直到秦国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患才得到遏制,富饶的天府之国也由此形成。

    一提起西汉著名的蜀郡守文翁,世人皆知他创办石室学宫、兴学化蜀、移风易俗的功绩,殊不知,文翁还是一名“治水达人”,他继李冰之后在蜀中大兴水利,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

    发源于四川西北的岷江,每遇下雨,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淤积河床,河水常常泛滥成灾,较高的地方又易干旱。文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主持开挖灌江口,灌溉成都以北的农田。《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这使得彭州成为“文翁治水”最重要的受益者之一,本地的农业生产很快地发展起来,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也滋润出这里独特的河谷文化。

    蜀地之繁华,在唐代达到极盛。从“扬一益二”之说,便可窥见一斑。蜀地物产丰富,生活富足,也顺势开启了“天下诗人皆入蜀”之文化奇观。来成都之前,杜甫一直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状态。到成都以后,杜甫开始享受生活,修起了草堂,在成都周边游玩,留下了众多活泼而温暖的传世诗篇。

    成都的风物,最让杜甫念念不忘的,就是天彭牡丹。彭州,古称天彭,早在唐代时,就已开始种植牡丹,其境内丹景山的牡丹久负盛名,堪与洛阳牡丹媲美。天彭牡丹别具特色,以花大瓣多、气味清香而见长,每逢春暖花开时,成都人都要前往观赏牡丹。

    天彭牡丹

    杜甫慕名天彭牡丹,专程前往彭州观赏,却因河道涨水而受阻,只得怅然而返,留下《天彭看牡丹阻水》诗。此诗没被收录到任何一本诗集中,无缘得见。但杜甫还写过一首描写丹景山牡丹的诗《花底》。“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可见天彭牡丹之绚烂。

    这也正是得益于湔江所带来的独特气候条件。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四面环山的湔江河谷,烟锁雾笼,让天彭牡丹区别于洛阳、菏泽牡丹,尤为丰腴滋润,显得花大瓣多,生机盎然。

    如今,位于湔江河谷区域内的丹景山景区,有12大牡丹观赏园区,栽培牡丹300余万株,品种300多个。每年,这里要举行天彭牡丹花会,该花会与“洛阳牡丹花会”“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并称为全国最大、最有影响的三大牡丹花会。

    宋代金城窑白瓷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客居成都草堂时,他心心念的白瓷,也是彭州的特产。在隋唐之际,龙门山脉磁峰镇(现属于桂花镇)一带优质瓷土的发展,使得四川盆地的瓷业生产焕然一新,成都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白瓷生产。据考察,成都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邛崃瓦窑山窑、崇州天福窑等均有白瓷生产,而彭州湔江河谷区域内的磁峰窑更是以烧造白瓷为主,其马蹄形的窑炉以及印花、刻花的风格均与北方定窑相似。

    彭州白瓷艺术中心

    传承至今的彭州白瓷,如今正成为天府文化的又一张新名片。位于彭州市隆丰街道的彭州白瓷艺术中心,以彭州白瓷为品牌,以研发艺术化、个性化、小批量的定制陶瓷为主轴,带动陶瓷文创周边产业以及隆丰街道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了彭州白瓷文化传承、创意设计、技术孵化、文化休闲、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产研学用”基地,入选了首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场景名单。

    桂陶

    泥与火之间,在彭州桂花镇,也诞生了独特的桂陶。早在明代,桂花镇就以土陶而闻名。据《彭县志》记载,彭县宋瓷(即白瓷)明陶,闻名遐迩,传统工艺,世代相传。当时的土溪河畔建立起了第一座地方官窑——龙窑,也称嘉靖窑。龙窑也称爬坡窑或长窑、蜈蚣窑、蛇窑。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的非凡创造,其特点是利用自然山坡建造和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烧出成品。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在我国保存完整的、民国以前的龙窑仅有6座,而桂花镇的龙窑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如今,桂陶依然是彭州人日常使用的陶器,也是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材料。制作精美的桂陶,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又有着适应现代审美、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发展。

    湔江,穿越历史,接通了彭州文明的源流,传承着历久弥新的天府文化。沿着湔江河谷前行,一路上既能领略工业文明,也能享受河湖风光,更能品味文翁治水的源远流长、牡丹文化的千古流芳、陶瓷文化的窑火温度。作为成都市66个重点打造的产业功能区之一,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功能区正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将为彭州乃至成都打开更多新场景,建立更多可能性。

    期数:2689

    文:《品鉴彭州》杂志

    图:刘海清张勇乔刚周勇

    编辑:龙洋责编:文紫怡审核:马山山叶韬

    转载请标明来源,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

    有一种美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冯艳丽

    责任编辑:梁丹龙洋刘倩

    编辑:孙小洁刘代萱 邓茹月魏悦

    出品: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单字解释: 重 新 发 现 湔 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