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红楼梦:一个七八十岁的婆子,为何会生育一个七八岁的女儿?

    2023.02.19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细读:贾母寿辰喜中有悲,八十太婆守门脱岗,知情亲戚求情说事,耄耋老妇生儿育女。

    贾母八旬生日,宁国府和荣国府大操大办,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风风光光,喝酒听戏,尽享荣华富贵;没地位受驱使的奴才们趁着人多事杂,脱岗安歇。

    天黑之际,尤氏去往李纨屋里安歇的路上,看到园中正门与各处角门仍未关,犹吊着各色彩灯,于是回头命小丫头叫该班的女人。

    荣国府的看门人对此不以为然,得知是尤氏询问此事时冷嘲热讽,此事被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知道后,小题大做,假借王熙凤之名,将两个擅离职守的婆子关进马圈。

    两个婆子虽然身份低微,但其中有一个人是邢夫人的陪房费婆子的亲家。

    亲家被罚自然要想法搭救,于是费婆子找到邢夫人求助,说他亲家并没什么不适,“不过和那府里的大奶奶的小丫头白斗了两句话,周瑞家的便调唆了咱家二奶奶捆到马圈里,等过了这两日还要打。求太太──我那亲家娘也是七八十岁的老婆子──和二奶奶说声,饶他这一次吧。”

    邢夫人本来就对王熙凤不满,于是当众向贾母求情了结此事。

    此事本身有许多故事值得回味,其中之一是费婆子的亲家七八十岁,竟然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儿。

    周瑞家的将犯错的婆子关进马圈后,林之孝家的出面请示尤氏如何处置,回家之际,两个婆子的女儿上来哭着求情。林之孝家的本想不管,但“这两个小丫头子才七八岁,原不识事,只管哭啼求告。”

    婆子七八十岁,女儿七八岁,按此推测,一个婆子六七十岁的时候才生下一个女儿。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六七十岁属于高龄产妇,即使是现代社会,生儿育女也不多见。

    费婆子的亲家高龄产女,其实是贾家压榨人的一种残忍手段。

    贾家家大业大,主子小姐不多,但是需要侍候的奴才非常多。

    贾家的奴才来源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家生子,就是奴才生养出来的儿孙;另一种是从外面买进府里的人当奴才。

    两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是第一种,通过指定男女奴才结婚生儿育女,从而滋生人口。

    贾家进入末世,内部入不敷出。管家林之孝找到贾琏建议将适龄女孩放出待嫁:

    “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便使两个。若各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般都太大了,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孳生出人来。”(《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林之孝的说法很明显,给女奴才们指定婚事,成亲后生儿育女,增加奴才数量。

    林之孝的主意得到贾琏赞同,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奴才是一种常态。

    其实,在邢夫人和王熙凤等人看来奴才的作用也是如此。

    贾赦看上贾母的丫环鸳鸯,邢夫人前去说媒时找到王熙凤商议此事,胸有成竹地认为鸳鸯一定会同意,王熙凤恭维她时说道:“到底是太太有智谋,这是千妥万妥的。别说是鸳鸯,凭她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这半个主子不做,倒愿意做个丫头,将来配个小子就完了。”(《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鸳鸯虽然是贾母身边的“红人”,但是奴才就是奴才,如果不给男主人当小妾,就只配个奴才,世世代代当奴才。

    贾家为何要这样做?

    其实是把人当成了一种廉价的生产资料。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奴才们生得越多越好。所以费婆子的亲家五六十岁的时候仍然生下了一个女儿。

    如果是以人为本,生儿育女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以人为奴,生儿育女就是一件恶事。

    盛世之际,人越多越好,因为盛世有钱,钱多可以支撑起巨大的消耗。末世之时,人越多越乱,因为手中无钱,无法支撑起日益消耗。所以盛世时人多是人助,末世时人多会反噬。贾家最终树倒猢狲散,原因众多,但人口众多消耗巨大是贾家无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处贾家的奴才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封建的愚昧,家族的陋习,让他们没有反抗,只有顺从,所以最终出现六七十岁的耄耋老妇生养女儿的事情。

    注:本文资料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单字解释: 红 楼 梦 一 个 七 八 十 岁 的 婆 子 为 何 会 生 育 一 个 七 八 岁 的 女 儿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