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丁玲:被囚禁狱中3年,与嫌疑犯同床共枕,狱中产下一名女婴

    2023.10.1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民国时期,由于国家动荡,乱世出枭雄,出现了不少才子佳人,像我们熟悉的徐志摩、林徽因等都是出生于这个时代。那时的思想封建,女性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束缚诸多,一夫多妻的制度还在封建社会的风气中残存着,但是有一位名叫丁玲的著名作家,她不仅有着独特的才华,还敢于打破惯有思维,和两个男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处,此外还在监狱中生下了一名女婴,实属让人叹为观止。

    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本来她的家族在湖南颇具地位,是一个名门望族,但是后来由于父亲多病,在丁玲五岁时候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就带着她住到了舅舅家,丁玲从小就体验到了人情冷暖,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养成了自尊、自强的性格特点

    勇于摆脱封建思想的丁玲

    1918年,那时还是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但是丁玲还是仍旧特立独行,她考取了县里的一所师范学校,随后思想先进的她就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剪去长辫、演讲、辩论等,做的一点都不比男人差。

    1923年,正值花季的丁玲摆脱了包办婚姻的束缚,远赴上海,并进入共产党主办的上海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在这所红色高校里,她认识了矛盾、瞿秋白等革命知识分子,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丁玲深受影响。

    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恋

    1924年,丁玲又去往北京,希望能在北京大学听一堂取革命知识分子鲁迅的课,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邂逅了她的爱情---青年诗人胡也频

    起初丁玲对胡也频并不认可,从两人的出身和生活经历上来看就大相径庭,而且当时丁玲根本没有任何恋爱的想法,但是胡也频似乎从和丁玲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坠入了爱河,他每天都充满着幸福的感觉,仿佛只要拥有爱情,世界里就毫无烦恼可言,用现在的话来说完全就是“恋爱脑”。

    很快胡也频的热情、简单、乐观就打动了丁玲,两人随后就搬到了一起住。同居后的两人的生活慢慢落实到了柴米油盐上,那时他们仅仅就靠着每月丁玲母亲寄来的20元钱艰难度日,丁玲开始对两人的未来抱着悲观的态度,但是胡也频似乎依旧沉浸在恋爱中,他日复一日的生活只有写诗和丁玲两件事。丁玲后来在晚年回忆道:“我先想要从恋爱中逃脱,但是胡也频把我抓太紧了,我不知道怎样一个逃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就这样艰难地过着苦日子。但是这段感情没持续多久,就被日语教师冯雪峰的出现打乱了。

    当时冯雪峰已经是共产党员,他帮助丁玲补习日语,同时也向她传播革命文学的理论。在经过朝夕相处的接触后,丁玲逐渐被冯雪峰所融化,在她眼里的冯雪峰散发着光芒的,丁玲还曾给冯雪峰写过信,信中写道:“我这两天心都离不开你,都想着你。”很快胡雪峰和丁玲两人便孕育出了爱情之花,只是此时的丁玲似乎忘却了她已经有了丈夫胡也频。

    面对两个她都深爱的男人,丁玲实在无法做出抉择,最后她想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法,就是三人一起同居。当时三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租了间房子,丁玲便在两个男人之间游走。一个星期后,很快胡也频就接受不了这种生活方式,一走了之。而冯雪峰不久后也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回到义乌从事一些地下党工作,至此以后,三人的感情才渐渐平息。

    1931年,胡也频在参加会议时,被国民党枪杀,年仅28岁。

    邂逅冯达铃铛入狱

    得知胡也频死讯后的丁玲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一个名叫冯达的男人进入了她的视野。这个男人温和地就像平静的湖水,那时的丁玲痛苦万分,她需要有一个男人陪伴在她身边,就像胡也频一样的爱人,不会给生活平添很多麻烦。可以说冯达只是丁玲退而求其次的一个结果,没过多久,两人决定同居。

    看似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冯达和丁玲因为一些原因被捕入狱,而当时冯达也被认定为是“叛徒嫌疑人”,被捕后两人被关在同一监狱中,爱情并未因此产生裂痕,反而还孕育出了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女儿在狱中呱呱坠地。

    三年后,丁玲出狱了,回想起和冯达的这段感情,她在书中会议道:“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自从她出狱后,两人就分道扬镳,此生不再相见。

    结语

    回想丁玲的一生,坎坷崎岖的感情经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在关注她的感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却她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她在面对封建社会的摧残时,勇于和命运抗争,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

    单字解释: 丁 玲 被 囚 禁 狱 中 年 与 嫌 疑 犯 同 床 共 枕 狱 中 产 下 一 名 女 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