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李牧面对强秦能不败?说出来别不信

    2023.11.2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战国晚期,秦国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其实是赵国,为了对付赵国,秦国先后对赵国发动了数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白起挂帅直接坑杀了赵国40多万主力军队,赵国从此就失去了与秦国对抗的实力。

    第二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59年的邯郸之战,秦国数十万兵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一旦失守,赵国即将亡国,面对秦国的重重围困,邯郸城内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在魏、楚两国的支援下,秦军被击败,伤亡十余万人。

    第三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的肥之战(也称宜安之战),秦将桓齮率军攻赵,秦军先胜后败,桓齮在武遂斩杀赵国将领扈辄,杀死10万赵军,攻破数十座城池,赵国再一次受到重挫,鉴于形势危急,赵王迁命李牧从边地率军救援。

    长平之战

    在肥之战中,李牧运用计谋大败桓齮,秦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之前秦军取得的胜利果实也一并失去,秦军的惨败一度让秦王嬴政惊叹赵国还有如此良将,甚至影响到秦国统一天下的总体战略,李牧也因为此战立功被赵王迁封为武安君,与当年白起的封号是完全一样的。

    第四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的番吾之战,秦军兵分两路由南北两个方向攻赵,李牧运用计谋先击败一路秦军,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击另一路秦军,秦军大败,被迫撤退,这一战是秦赵两国之间所有战争中赵国取胜的最后一战。

    第五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29年的秦灭赵之战,秦国名将王翦与杨端和率军攻打赵军,李牧率军抵御秦军,在长达一年的时间中,秦军无法击败李牧,王翦于是采用反间计,收买郭开,并散布李牧谋反的谣言,赵王迁轻信谣言,杀死李牧,几个月后,赵国灭亡,赵王迁被秦国俘虏。

    邯郸之战

    从长平之战到赵国灭亡的30余年中,秦国对赵国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争,只要赵国主将不是李牧,赵国就会大败,只要赵国主将是李牧,赵国就不会输,李牧率领赵军对秦军的作战,战绩是两胜一平,一旦赵国离开了李牧,赵国就走向灭亡。

    李牧死,赵国亡。这话说得一点不错,李牧作为赵国名将,为何他面对强秦能够屡战屡胜?即使是王翦也没有把握击败李牧呢?

    先来分析一下李牧是如何打赢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

    1、肥之战

    李牧在肥之战中采取的谋略是:避其锋芒、围魏救赵、正面迎敌、两翼包抄。

    肥之战前,秦将桓齮斩杀赵国将领扈辄,杀死10万赵军,攻破数十座城池,到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秦军士气正旺,同时由于秦军是远道而来攻打赵国,所以急于决战。

    李牧

    此时的赵军反而因为损兵折将、丢失城池,士气低落,李牧非常了解敌我形势,既然秦军士兵高涨,李牧就偏偏不出手,紧守营垒不出战,以此消耗秦军锐气,两军对垒之时,士气是非常重要的。

    秦军要出战,赵军却只坚守营垒不战,秦军士气难免受到打击,于是桓齮就想设法引诱赵军出战,秦军故意攻击赵国的肥下,按正常的理解,赵军肯定要救援吧,但李牧偏偏不救,他认为秦军倾巢而出,营垒肯定空虚,于是率领主力攻打秦军大营,这就是围魏救赵。

    这就是李牧的厉害所在,赵国即使丢了肥下并不影响战争,但是秦军如果丢了大营,就失去了辎重及后方基地,秦军大营相当于秦军的心脏,李牧率领赵军一举攻下的秦军大营,俘虏了秦军留守人员及大量的辎重和物资,秦军军心开始涣散。

    秦赵战争

    于是桓齮率领秦军救援大营,李牧没有采用围点打援的战略,而是采用正面迎敌+两翼包抄的战术,毕竟秦军主将了不是庸才,很可能会识别围点打援,但却无法识破李牧的战术,秦军在正面与赵军对抗之时,赵军左右两翼杀向秦军,这是一个钳形攻势。

    最终李牧在肥之战中大败秦军,靠的是谋略取胜,而且李牧的谋略是在充分了解敌我形势下做出对实际情况最正确的判断,这就是李牧的能力。

    2、番吾之战

    番吾之战李牧采取的战略是: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破敌。

    番吾之战时,秦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南向北攻击,从邺城北上,渡过漳水攻打邯郸,另一路从北向南,秦军从太原取道阳曲然后向东进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再南下攻打邯郸。

    两路秦军来势汹汹,如果赵军分兵迎敌,难以击败秦军,秦军在野外的战斗力强于赵军,而且综合实力也强于赵军,赵军分兵更是不如秦军,所以李牧没有分兵,而是在南线采取守势,在北线采取攻势,采用先北后南的战术。

    秦赵番吾之战

    李牧让副将司马尚守在邯郸南线,以漳水和赵国长城为天险抗击秦军,秦军在野外作战战斗力超强,但如果是攻城战的话,秦军没有太多优势,所以南线为守。

    李牧则亲自率领赵军主力北上迎击秦军,在番吾附近两军相遇,李牧集中优势兵力凭借实力打败这一路秦军,虽然赵军总体实力不如秦军,但是秦军主力实力明显强于一支秦军的实力,这和田忌赛马的原理有点类似,赵军就是靠实力取胜的。

    北路秦军被打败后,李牧则率军快速回到南路,准备迎击南路秦军,南路秦军听闻北路秦军已经战败退走,无心恋战,稍一接战就退走,秦军军心已经涣散,无力再战。

    番吾之战的战术与明朝发动对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如出一辙,努尔哈赤借鉴了李牧的战术,明朝显然兵分五路攻打后金,但是后金就是不分兵,采取集中兵力对付明军的任何一路,逐之个击破,强大的明军自然就失败了,同样的道理,强大的秦军也失败了。

    赵国第一名将李牧

    从这两战中可以看出李牧是一个精于谋略的将领,能够正确分析战场形势,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战略战术,要么不打,要打就要彻底打败敌人,这就是李牧的战略思想,从他对付匈奴人的战略也能看出来。

    李牧在守卫边境时,经常向匈奴人示弱,匈奴人是游牧民族,来得快,去得也快,并且总是抢掠边境的财物和人员,打了就跑,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跑,对于这样的敌人是很头疼的,后来的汉朝与匈奴打了几百年才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李牧长期麻痹匈奴人,匈奴人来抢东西,李牧就让赵军退入营垒避让,不要与敌人交战,长时间如此,让匈奴人萌生了轻敌的思想,李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并且他不想对付小股匈奴人,而想趁此机会争取最大的诱饵,让匈奴主力出动是最好,李牧就是一直在暗中练兵,并且善待士兵。

    李牧善于用谋略

    这样的机会终于让李牧等来了,也许李牧等了好几年甚至十余年,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匈奴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进入边境抢掠,被李牧早就准备好的精兵团团包围,李牧动用了1300辆战车、13000匹战马、精兵5万人、弓箭手10万人,一举围歼了匈奴主力十余万人,匈奴人经此一战,再也不敢来挑战李牧,就是这一战消除了匈奴十余年的隐患。

    李牧要么不战,要战就要彻底围歼敌人,这就是李牧对付匈奴的战略思想,也是李牧的谋略,李牧就是像韩信一样的谋战派将领,打仗靠的谋略,而且李牧善于隐忍,能够捕捉机会,并且绝对不会浪费任何一个机会,这是李牧对战秦军保持不败的理由。

    在同时代的秦军将领中,只有王翦的谋略能与李牧相当,有李牧率领赵军,王翦无法攻破,不是说王翦不如李牧,只是说两人才能相当,谁也无法奈何谁,只是李牧的背后是将要灭亡的赵国,王翦的背后是蒸蒸日上的秦国,相对来说,李牧的能力还是稍逊一筹。

    王翦打败李牧用的是离间计

    对于李牧这样一个谋略百出的人,在战场上是很难战胜他的,即使是韩信再世,也不能战胜李牧,只想通过其他的办法打败李牧,比如反间计,让昏庸的赵王迁来怀疑李牧,就能离间赵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王翦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对峙一年之后,只能用离间计杀死李牧。

    单字解释: 长 平 之 战 后 赵 国 元 气 大 伤 为 何 李 牧 面 对 强 秦 能 不 败 ? 说 出 来 别 不 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