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木兰乡乡长潘奠望

    2023.10.15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

    文|潘安兴&图|网络

    潘奠望在我们下湾,是潘运兴的的儿子。他们家有老兄弟五个:老大运祥,老二运模,老三运珍,老四运兴,老五运隆。五虎上将,家庭人丁兴旺。他是老四的儿子,“望”与“旺”通假,寓意自明。

    在旧社会,普遍家庭贫困,儿多娘苦。穷人家的孩子,早早懂事,帮助父母种几亩薄田,却也难以维持生计,遇上乡村青黄不接闹春荒的时候,还得砍柴卖柴,以补断炊的缺口。

    潘奠望挑柴到长轩岭或罗汉寺去卖,来去多了,在街头听到一些风声,也接触到各方面的人传言,说共产党要来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在寻找改变家庭命运的道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罗汉寺碰到武工队队长张怡如,两人交谈甚欢,大有“相逢恨晚”的感觉。了解情况后,张见他是苦大仇深的穷小子,很可靠,就时常跟他讲革命道理、全国形势、光明前途。

    时机成熟,张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共产党,为翻身解放奋斗。他非常高兴,连连点头。从此,他便跟着张怡如在黄陂前川至横店一带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他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到孝感集中学习党的政策方针,恶补文化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集训队中,他经常挑灯夜读,向文化教员请教,学识字写字,拿着本书不停练习。

    他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获得队长赏识。经过考试,获得结业证,他欢喜得不得了,暗暗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不辜负党的培养组织的希望。

    集训结束,按队员对各地情况熟悉的程度,进行分配,便于参加当地的土改工作。他被安排到长轩岭区木兰乡,从事本地的土改运动。当时的木兰乡,管辖范围是现在的徐家冲村与张家冲村,有黄家湾、卢何湾、张家湾、陈家港、徐家冲、汪家冲、李家港、张家冲等自然村落。

    土地改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变革,世代农民梦寐以求“耕者有其田”的重大举措。解决几千年来,土地出租,穷苦农民只能当佃户、做长工受剥削的毒瘤,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实践。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党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文件,吃透方针政策精神,实施方案步骤。按照中央的指示,依靠贫下中农,广泛发动群众,把工作做细做好做扎实,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

    他被任命为木兰乡宣传组织干事,实施各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责无旁贷,除了废寐忘食,别无选择。为此,他进行土地摸底,完成不动产详细台账以及家庭成员、人口、劳力明细报表、经济收入及其来源分类表。各湾各户各家概况专页,一目了然,为土地改革提供依据。

    没日没夜行走于村湾之间,深入贫雇农佃户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呼声,对地主富农,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解释土改的一些具体尺度,让他们放下心来,做一个自我革命者,成为自食其力的新时代农民。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大规模的土改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严格执行党的政策,防止群众运动中有过激的行为,影响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又不能瞻前顾后,害怕火起来了控制不住局势的保守思想。在当时,既要防止过左,又要杜绝右倾。尤其是后者,在大背景下,是最犯忌的。

    分田分地分房子,分家具与粮食,必须把握尺度,严格执行政策标准。不论大会小会,他都亲拟定方案,听取领导意见,做到不出纰漏。开会时他亲自到场主持,按照既定目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解放初期的乡村,仍然保持原始风貌,山豹、豺狼、野猪、蟒蛇经常出没。早晩行走在山路上,特别是一个人单独行动,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让人怵目惊心。遇到这样的险情,不知道多少遍,他是怎么过来的,当中惊险的情节,简直可以拍成纪录片。

    在历史的转换期间,旧社会留下的惯性还在延续。土匪、恶霸、乡绅的残余大量存在,将要消灭的剥削阶级,还在垂死挣扎。报复暗杀土改人员的案件,时常发生在身边,他凭着孤胆忠心,挂着盒子炮,特立独行在漆黑的夜晚。风声、雨声、雷声交织,还有豺狗群的嚎叫,并没有阻挡他前行的步伐。

    雷厉风行而又细致周密,工作抓在哪里,哪里就改变面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长轩岭区张文波、郑维顺等领导同志的赞赏。

    让做出的成绩说话,是最有力的证明。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不喜欢搞些花拳绣腿,让群众满意就是工作的实效。他经常与乡亲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倾听他们的心声,把党的政策方针与贫下农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化为无形的力量,赢得上上下下一致赞誉。

    没有出现错划、漏划地主、富农现现象,没有严格执行阶级划分标准,几经评议,上级验收,交上了满意的答案。在财产分割上,他更是反反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绝对没有乱分的弊端,做到合情合理。接受群众的监督,在众目睽睽之下,阳光操作。

    风雪交加的时候,他心里挂念着穷苦的乡亲,挨家挨户查看情况,他踏着尺把深的雪,为贫困的孤寡老人送去粮食,不让饿死人,不让房屋压死人。发现哪家细伢老人病了,他立即背到背上,隔河淌水送到长轩岭医院打针拿药。

    碰上哪家走了老人,他都前去吊唁,还亲自执绋抬棺。周围的人说:“潘乡长是共产党党员的一面旗帜,代表共产党干部的形象。”他用实际行动,塑造新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勤政为民,当人民公仆的崇高伟岸,树立国初时期的丰标。

    他常说:“我是穷人的孩子,是党培养了我,才有今天。不忘本色,不能尾巴翘上了天。更不能当了干部了不得,比旧社会当官的更疯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

    土改结束了,他的出色得到党组织的信任,被任命为木兰乡乡长。在荣誉面前,他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自己发热犯错。越是顺利的时候,越要谦虚谨慎。警钟长鸣,没有读多少书的他,自觉守好灵魂阵地,不被糖衣炮弹打倒。

    当时的干部吃的是供给制,到处奔波,不存在什么补助。什么评先进、出席上面的表彰会,他都让给乡里普通干部,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他说:“我再大的本事,也顶不起天。没有大家共事齐心协力,则一事无成。”对自己定位非常明确,难得的自知之明啊!

    清匪反霸的日子,他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牢牢依靠群众,提供各种线索,向上级反映情况。特别是积极动员青年,投入民兵队伍建设,进行组织纪律、军事训练,维护乡村秩序,保障一方平安,成为周围的典型。

    分到田地的贫雇农,欢喜若狂,圆了世代的梦寐。小农经济的中国,一家一户在田地上经营,也只能半温半饱。忙时吃三餐,闲时吃两餐,遇到洪水干旱虫害灾年,各顾各的单打独斗,颗粒无收经常发生。讨饭饿死人的现象,屡屡发生。

    如何跳出几千年农耕中国的窠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历史上的伟大探索。走合作化的道路,摆脱贫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走集体化的尝试,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拉开序幕。

    一场农业集体化空前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黄陂也一样,从互助组开始,走向合作化,县委进行了试点,全面铺开。他的老上级张怡如来了,在这里驻点。

    分到土地的农民,一时困惑不解。做农民思想工作,实现几千年的习惯转变,谈何容易?改变小农意识,比土改难得多。党中央的文件贯彻落实,是这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上级亲自指导,深入农户,解决农民思想上的纠结,逐个逐个攻克小农思想的顾虑,打通障碍。

    先行试点,由易向难推进。以小湾的劳动力少、农业生产资料短缺户为切入点,进行小范围、季节性的互助合作。再向大湾拓土,由短期行为变为长期合作,从初级社向高级社的嬗变,不办成功不走人。那些观望,见风使舵的人,看到大势所趋,只得参加了。

    他还别开蹊径,将木兰山自食其力的和尚道士组织起来,成立宗教农业合作社。一时间,成为孝感地区的典型。张怡如向省委作了汇报。毛主席在武汉视察工作,省、地、县委将简报递呈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后很高兴,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高潮(按语)》中,对木兰乡的事迹高度赞扬,指出:“黄陂有个木兰山…”

    木兰山、木兰乡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的不凡表现,进入中央高层的视野,在风云气象中崭露头角。黄陂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周总理、陈毅多次到黄陂,在一个县,是少有的荣誉。木兰乡为这份荣誉的奉献,不无关系。

    穿越沧桑岁月,从潘家湾走出来的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潘家湾儿女,该怎么去书写当下,无愧于明天,却是我们的课题。

    留下自己的雪泥鸿爪,在苍狗浮云的岁月中,金钱权力都是过眼云烟。我们不能做大事,却能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不为浮躁所驱动,冷静下来,脚踏实地前行,给后人留下念记,就是书写自己无愧的人生。

    虽然卑微,但不平庸。每个人能力、所处的条件不一样,尽心尽力就够了。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做最好的自己,才符合客观,不负主观的努力。(本文得到潘奠和宗长的帮助,热情提供相关资料,口叙记忆,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作者潘安兴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END·

    有风景有味道有故事

    印象黄陂品味黄陂

    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单字解释: 木 兰 乡 乡 长 潘 奠 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