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蜀汉灭亡前,诸葛亮为何宁肯托梦钟会,劝诫邓艾,也不搭理刘禅?

    2023.05.0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一、蜀汉死局

    蜀汉是如何灭亡的?其实看《三国演义》是看不出来的,毕竟诸葛亮时期,还在吊打曹魏。而诸葛亮一死,立马三国镜头就对准了曹魏的内乱,司马懿开始动曹魏的奶酪,直至司马昭杀曹髦……

    这可不是一两年内的事,时间长达十几年。但《三国演义》却一笔带过。所以当镜头再对准蜀汉时,就成了姜维九伐中原。一刀就斩断这么多年,所以仅凭《三国演义》如何能看得出来?

    因此想搞明白蜀汉灭亡的根本,就只能借助正史了。在笔者看来就一个原因:是蜀汉死局造成的。

    魏、蜀、吴三国中,蜀汉最弱小,并被封死在四川。无论人口,还是经济实力,包括发展潜力,都没法跟曹魏对比,是谓:蜀汉死局。诸葛亮时期的以攻代守,就是想改变这死局,奈何直至累死五丈原,也没有完成。

    这就决定了,曹魏能承受得起内乱冲击,哪怕内斗得比蜀汉和东吴还厉害,也没啥大事,毕竟体量摆在那。

    这同时也是为啥有些人说刘禅是明君,在诸葛亮死后,他还能带领蜀汉力挺29年的原因。但他们却忘了,刘禅的班底,都是诸葛亮给打造并留下的。

    如蒋琬、费祎、姜维、王平等这些都是顶梁柱,是蜀汉自保的根本。曹爽伐蜀,就是被费祎和王平给击败的。同时曹魏内乱(司马氏篡权),又折腾了那么多年。曹魏自己的事都没捋顺清楚,哪里还有啥闲工夫去搭理蜀汉?

    所以,刘禅二十九年主政西川,是诸葛亮的旧班底和曹魏内乱,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也能解释为啥,蜀汉人才匮乏,或蜀汉二代不如曹魏二代等诸多原因。

    用如今谁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处于同一维度下(农业文明),大国必然碾压小国,所以曹魏输得起,也耗得起,蜀汉却输不起也耗不起。

    除非不同维度下小国才能逆袭。如清末时人家坚船利炮(工业文明),你刀枪剑戟(农业文明),这画面……明白了蜀汉死局,也就懂了为啥《三国演义》要这么处理了。

    自诸葛亮死后,蜀汉事实上,就进入到等死阶段,刘禅依靠诸葛亮留下的旧班底,勉强支撑。直至司马昭杀掉曹髦后,三国历史便开始“提速”了。

    司马昭为了消除弑君影响,开启了灭蜀之战。而《三国演义》中,便在此刻出现了奇怪的一幕,诸葛亮虽去世多年了,却突然托梦给钟会……

    二、钟会伐蜀

    想破蜀汉,必先得汉中。而若想得汉中,又必须先拿下阳平关(阳安关)。当年曹操伐张鲁,在这里吃了憋。刘备夺汉中时,也是因无法突破,这才弄险上了定军山……钟会伐蜀也是如此。

    此刻阳平关的守将有两位,主将叫傅佥,副将叫蒋舒。其中蒋舒表示:咱不打,坚守便可。傅佥不同意,认为钟会远道而来,必须趁机先挫一下钟会的威风,然后才可言守。

    于是傅佥出战,一举杀退了钟会,可当傅佥返回时,他却傻眼了——关上已竖起魏家旗号,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

    钟会则指挥魏军,把傅佥团团围住。就这样傅佥悲壮战死,阳平关就这么失守了,“关内所积粮草、军器极多,(钟会)大喜,遂犒三军。”

    那么以上这段《三国演义》中的事情,是史实吗?当然是!据《蜀记》和《汉晋春秋》记载:蒋舒本来官居武兴督,由于不称职,故而丢了高官,被安排到汉中来了。哪料他却因此怀恨在心,趁钟会伐蜀时坑死傅佥,开城出降了。

    如阳平关的这种情况,后来邓艾偷袭阴平得手后也遇到了,江油太守马邈,便投降了邓艾。给了孤军深入,且疲惫不堪的邓艾,一个天大甚至是决定性的惊喜。这等于是得到了补给,有了后勤和依托,一下子盘活了邓艾。

    所以邓艾才能在随后的绵竹之战中,爆锤诸葛瞻,导致刘禅不战而降。

    从这个微观角度切入便知,蜀汉在关键点上的关键之人,皆出现了大问题。若只有一次,如蒋舒投降阳平关丢失,还能算是偶然。可两次皆是如此,就绝不能算偶然了。只能说是:蜀汉的人心散了,丢人到家的事,开始层出不穷了。

    由此推演,蜀汉朝廷之上的一片投降声,竟无一位臣子表示要抵抗,也就不奇怪了。

    再说钟会,轻松拿下阳平关后大喜过望。可当晚就出现了奇幻景象,他正睡着呢,就听“西南上喊声大震。钟会慌忙出帐视之,绝无动静”,如此一连几次,搞得钟会都怀疑了人生。

    于是天一亮,钟会就派人去西南方看看,很快得到回禀:那里正是定军山!钟会便问蒋舒:“定军山有神庙乎?”

    舒曰:“并无神庙,唯有诸葛武侯之墓。”

    会惊曰:“此必武侯显圣也。吾当亲往祭之。”

    钟会祭奠完诸葛亮后,终于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却猛然间发现诸葛亮来了,异常严肃的说:“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

    在这里,显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何宁肯托梦钟会,也不愿去搭理刘禅呢?

    三、蜀汉之哀

    第一个原因,恐怕谁都知道,就是诸葛亮对蜀汉百姓之仁爱,所以才托梦给钟会,别无端伤害蜀汉百姓。按理说,这种活应该给皇上大哥刘备,奈何蜀汉真正的灵魂人物却是诸葛亮,所以让诸葛亮来托梦,刘备也必然双手支持。

    不过,从最终结果来分析,诸葛亮的这次托梦,却明显是一声哀叹。因为刘禅投降后,钟会便开始做“西川皇帝梦”,结果导致了钟会被杀后,曹魏乱兵屠城,蜀汉太子被杀、关羽全族被灭,就更不要说蜀汉百姓了。

    而钟会做皇帝梦的重要推手,便是姜维!他想借钟会之手复辟蜀汉,只可惜最终失败了。所以,诸葛亮托梦给钟会,却不搭理刘禅,便意味着是一声哀叹,诸葛亮也无能为力。

    第二个原因,邓艾偷袭阴平时,曾发现过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显然这是诸葛亮的劝诫,想以此告知邓艾:你别玩了,须知灭了蜀汉之后,你也活不成。奈何邓艾当时,只顾惊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哀叹不能“以师事之”去了。

    如今,再联系诸葛亮托梦钟会的那些内容,两者显都很矛盾。这是为何?

    这其实便是《三国演义》的态度,对蜀汉的灭亡很纠结。只不过通过神化诸葛亮,反应出来罢了。自然也就没啥心思,去搭理刘禅了。

    这也是蜀汉之哀,是后世之人发出的一声哀叹,哪怕演义得再眼花缭乱,也无力改变历史,唯有叹息了。

    综合以上两点原因后,其实依然是对诸葛亮的追忆,对刘禅不战而降投降的鄙视——死了多年的诸葛亮,还在为蜀汉操劳,姜维依旧为蜀汉奔忙,可刘禅却吼出“此间乐不思蜀”。

    蜀汉之哀,莫过于此!输,是无奈,亡,是必然,但也不能输得这么丢人,亡得这么难看吧……

    单字解释: 蜀 汉 灭 亡 前 诸 葛 亮 为 何 宁 肯 托 梦 钟 会 劝 诫 邓 艾 也 不 搭 理 刘 禅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