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第一个发现曹操军事才能的名将:为曹操战死,曹操厚待他的儿子

    2024.01.1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当明珠埋于尘埃,英雄匿于风尘,谁是最先识货的人?这种人最是难能可贵。那么,三国中最先看好曹操的人是谁?

    是乔玄吗?就是那个说曹操日后必成大器,愿意以妻子相托的太尉。非也。乔玄和曹操的老爸都是大汉朝的高级官僚,官官相护,互相照顾提携对方的子孙,那是官场心照不宣的游戏潜规则。是那个许邵吗?就是那个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八卦王。非也,这种个人宣传广告很有可能是收费的。再说了,一句话的事,谁都会说呀。没有任何难度,这当然不能说明他们真的看好曹操。

    曹操这个人,一生和姓鲍的有缘。不信你看,是鲍国安把曹操的经典形象最逼真的演绎给世人,以至于大家看到鲍国安就想起了曹操,听到曹操就想起了鲍国安。这当然是后话。历史上第一个看好曹操、认为他能成大事的也是一个姓鲍的。他叫鲍信。

    鲍信,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山东自古出好汉,在历史的记载中,鲍信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三国演义》中说,东汉末年天下有十八路诸侯反董卓,真实的历史上,没有那么多,只有十四路而已。不管十八,还是十四,时任济北国相的鲍信都是其中之一。

    鲍信很早就看出董卓是大汉朝的一个麻烦。那还是在大将军何进时代,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发诏让各地诸侯进京。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大大的昏招。当时,西凉的董卓进京了,鲍信作为何进所器重的人当然也进京了。可是,没等到他到达长安,何进就被宦官砍掉了头颅。等他到达长安后,就见到了作威作福的暴发户董卓。

    鲍信对实力雄厚的袁绍说,董卓狼子野心,一看就是个大恶人,不如趁现在他立足未稳,羽翼未丰,起兵攻杀之,为大汉朝除残去秽。可怜,袁绍这个公子哥哪有这个胆啊。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鲍信就挥别长安,回到家乡继续招兵买马,以待时机。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终于等到天下诸侯起兵讨伐董卓,鲍信也跟着曹操一起加入盟军队伍。所谓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组建了同盟,自然要选出一位盟主。大部分人都推举袁绍,因为人家的势力最大,家世背景最雄厚,“四世三公”嘛。

    可是,通过董卓那件事,鲍信并不看好袁绍,认为他根本成不了大器。他看好的是曹操,想推举曹操,可惜人微言轻,根本没有人鸟他。鲍信私下里对曹操说:“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你才是世不再出能够拯救黎民苍生的人才呀,袁绍那种人,迟早要玩完。这话,曹操深深记下了。

    鲍信不仅嘴上孤独而倔强地支持曹操,还真的和曹操一起战斗。袁绍果然不能成事,畏葸不前,贻误军机。“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曹操看不下去了,带着鲍信兄弟单挑董卓,由于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曹操大败而还,他和鲍信都挂了彩,鲍信的弟弟还战死了。为了支持曹操,鲍信牺牲了弟弟。那应该是真心支持吧,不像某些人只会耍嘴皮子。

    同盟军很快土崩瓦解,大家又拉起队伍,各自抢夺地盘了。袁绍把冀州划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肆意吞并。鲍信又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已经大乱,诸侯纷争,董卓刚死,袁绍很快就要变成下一个董卓了。我们既不能跟袁绍同流合污,又打不过他,怎么办?只好退居黄河以南,养精蓄锐,静观时变。曹操采纳了这个战略构思,自己当上了东郡太守,任命鲍信为济北相,退守黄河以南。

    公元192年,黄巾余孽攻打山东,时任兖州刺史的刘岱是个血性之人,立刻就要迎战。鲍信给他分析说,“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不如先固守阵地,以逸待劳,然后攻其不备,或可取胜。刘岱像当年的袁绍一样,有眼不识金镶玉,结果带着队伍硬冲,自己就为国捐躯了。

    刘岱死了,兖州刺史的位置空缺了,谁来填补这个空缺呢?鲍信积极运作迎接曹操入主兖州。曹操终于当上了兖州刺史,他的第一个工作还是要打黄巾。曹操认为,黄巾刚打死刘岱,士气必然骄横,骄兵必败,这个时候应该主动出击。布置妥当之后,曹操和鲍信先期到达前线,可惜后面的大部队没有跟上来,孤军奋战,曹操陷入了重围。生死关头,鲍信杀入重围,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利剑,救出了曹操,他却再也没有出来。时年只有41岁。

    为了曹操,鲍信捐献了自己的弟弟;为了曹操,鲍信又捐献了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真爱啊。鲍信是第一个看好曹操的人,也是第一个全力支持曹操的人,还是第一个为救曹操而英勇战死的人。虽然他临死前并没有喊出“天下可无信,不可无公”这样的豪言壮语,但他肯定是抱着这样光荣的心情牺牲的。

    鲍信死后,曹操痛心疾首。等到援军到来,杀退黄巾,曹操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寻找鲍信,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是,鲍信的尸体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曹操只好用木头刻成鲍信的模样,和众人一起痛哭祭拜,告慰战友的在天英灵。同年冬天,经过力战,曹操招降黄巾三十余万,彻底荡定了山东境内的黄巾余孽。可惜,鲍信已经不在了,他没有能看到这一天。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终于功成名就,位极人臣,他没有忘记那个一直看好他支持他的故人。鲍信一共有两个儿子,曹操对他们非常照顾。封一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另一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三国志》上说,鲍信“家本修儒,治身至俭,而厚养将士,居无馀财,士以此归之”。鲍信,信义之士也,他不但是一员三国名将,还是一个三国早期的战略家,他提出的那些战略构思,如果你用,就能成事,如果你不用,肯定败事。

    单字解释: 第 一 个 发 现 曹 操 军 事 才 能 的 名 将 为 曹 操 战 死 曹 操 厚 待 他 的 儿 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