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这个婴儿出生时,国家派军队守护产房,还鸣13响礼炮庆祝

    2023.03.29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那意味着血脉的延续和传承,对于大家族来说更是如此。

    孔德成,是孔子的后裔,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让他的出生变得尤其隆重,甚至还惊动了政府。他身上,背负着与生俱来的期望,从落地的那一刻,他就注定要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开枝散叶

    孔子家族,是中国传承最久的大家族了,这个家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因为孔子独一无二的"圣人"身份,他们得到了一个封号——"衍圣公",在此后的岁月里,无论王朝怎样更迭,"衍圣公"这一脉却从未断绝,一直传到了第31代衍圣公孔令贻,也就是孔德成的父亲。

    孔令贻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民国,就连皇帝都倒了台,可衍圣公的名号却得到了保留,相对于流水的皇帝,显然孔子的名号更加管用。作为新一代的衍圣公,孔令贻必然要承担起为家族开枝散叶的责任。

    可是,偏偏就这么倒霉,孔令贻原有一妻一妾,原配夫人过门没几年就撒手人寰,一儿半女都没有留下,孔令贻便又娶了继配陶氏,奈何陶氏也不曾生育。所幸还有一个妾室王宝翠,王宝翠倒是生育了两个女儿,女儿自然好,可衍圣公只能是个男孩,这让孔令贻愁的食不下咽,要是衍圣公一脉在自己这里断了,他如何去见列祖列宗?

    几年之后,王宝翠终于又怀了孕,但是糟糕的是,这时孔家的当家人孔令贻却病倒了,这病来的厉害,孔令贻虽然遍请名医,但完全无法挽救,没过几天,孔令贻就离开了人世。

    这一下,孔家人可是慌了,孔令贻没了,可下一任衍圣公还没出生,而且也不晓得王宝翠肚子里的胎儿是男是女,要是王宝翠再生个女儿,衍圣公可就彻底绝嗣了。

    着急的何止孔家,就连当时的民国政府也很焦心,衍圣公这名号,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精神象征,是孔老夫子的传承,这一脉要是断了,于家于国都不是什么好事。一时之间,全国上下都盯着王宝翠的肚子,巴望着她千万生个男孩出来。

    万众瞩目

    终于,几个月之后,王宝翠到了临产的时候,到了这会儿,有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孔家人都是一群老狐狸,万一王宝翠当真生了姑娘,这家子会不会为了后继有人,玩一出狸猫换太子

    这样的事情,可是万万不能发生,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王宝翠生产之时,政府派了军队把孔府内外包围起来,闲杂人等一律不准进出,产婆丫头手里的挎篮布包更是要先搜查才能带进去,就连当时的山东省长也特意赶到孔府坐镇,就为了当个见证,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就这样,一大群人在孔府耗了几个时辰,终于听见一声儿啼,随后产婆兴奋的告诉众人,王宝翠生了个男孩!衍圣公后继有人!

    这是件大喜事,在场诸人无不松了一口气,孔府的下人点燃鞭炮,一时间全城都知道,第32代衍圣公诞生了,民国政府听闻喜讯,当即令人放了13响礼炮,庆祝这个男孩的降生。

    这个男婴被按照字辈命名为孔德成,然而孔德成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生母王宝翠怀孕的时候,先死了丈夫,后来又因为怀孕被重重监视,忧思过重,生产的时候又伤了根本,孩子一落地,王宝翠的身体便支持不住了,孔家为她延医问药,却也没留住她的性命,半个月后,王宝翠就死去了。

    于是孔德成便只能由嫡母孔氏代为养育,当他百日宴时,当时的大总统亲自宣布,孔德成将成为第32代衍圣公。

    宁有种乎

    孔德成可谓是刚出生便有了一切,但他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都不在了,更没有兄弟姐妹,嫡母陶氏虽然待他极好,但终究不是亲生,而且陶氏在孔德成五岁时也因病去世,孔德成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虽然孔府之中,丫鬟仆妇极多,他在生活上并不缺少照顾,但真正关心这个孩子的却很少。

    他从小就要承担起责任,主持祭祀,读书识礼,还要和一些官员打交道,他并没有几个朋友,和他同龄的孩子们还在疯玩,看见这位少年老成的"衍圣公",纷纷退避三舍。孔德成自己也隐隐明白,自己这个身份,在这个新时代,显得无比尴尬,似乎除了做一个吉祥物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用处。

    长大之后的孔德成,是个优秀的青年,知书识礼,为人儒雅随和,举止得体,倒是颇有大家公子的风范,但是孔德成却越来越不想再带着"衍圣公"这顶帽子。

    虽然他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但是生在民国的他,接受了很多新思想,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自由进步一类的词汇,他非常向往,在一些他所崇拜的新知识分子撰写的文章里,别说衍圣公,就连孔子,也未必是一个事事都对的圣人。

    孔子是伟大的,孔德成从未怀疑过这一点,对于自己的这位祖先,他一直很佩服,佩服他有那么多超越时代的想法,但是极为讽刺的是,孔子生前不受重用,半生潦倒,他的后人们倒是借着祖先的光,代代封侯,可是,孔德成时不时想起史书里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935年,孔德成向政府请求,撤销他衍圣公的名号,这一请求得到了批准,当自己成为了一个无官无爵的普通人,孔德成反而觉得如释重负,他终于不用再做一个新时代的老古董了。

    随后,孔德成的生活自由了很多,其实抛开从前的身份,他也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颇丰,于是孔德成余生一直在致力于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与剖析,成为了有名的儒学大师。

    后来孔德成有了儿子,有了孙子,他的儿孙不再是衍圣公,自然也不会有政府派军队、放礼炮,但是在孔德成眼里,这也是一种幸运。

    2008年,孔德成去世了,他是最后一代衍圣公,在他之后,不会再有。与生俱来的荣耀,有时也是与生俱来的枷锁,局外人羡慕,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或许更想挣脱,活出自己的人生。

    单字解释: 这 个 婴 儿 出 生 时 国 家 派 军 队 守 护 产 房 还 鸣 响 礼 炮 庆 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